原標題:(經濟觀察)“要想富先建港” 中企海外港口建設背后的“生意經”
中新社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龐無忌)6月,中遠海運港口收購德國漢堡港“福地”集裝箱碼頭24.99%的股份項目完成交割,幾個月前,該公司還宣布投資埃及蘇科納港口新集裝箱碼頭25%股權。這是中國企業加速海外港口投資建設的縮影。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作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環節,中國海外港口建設明顯提速。
港口是連接陸海的大型基礎設施,港口項目往往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回報慢,且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為何這10年來,中國加大力度參與、拓展海外港口國際合作?
國觀智庫2019年發布的《“一帶一路”中國海外港口項目戰略分析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港口的動力,來源于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這一發展經驗提供的強大信心。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運營港口最根本的動力在于將中國經驗帶到其它發展中國家、通過港口建設和運營為對象國的經濟發展賦能。10年來,這一做法成效明顯。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10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建設和經營,不僅有力促進當地就業、基礎設施改善和經濟發展,還以出色的海運服務造福各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供港口帶動經濟的“中國方案”。如:中國港口建設企業招商局集團總結蛇口工業區和中國開發區發展模式和經驗,形成了“蛇口經驗”,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沿岸港口為特色,以中間經貿合作區為產業聚集平臺,以后方城市為依托的“前港、中區、后城”的“一體化”戰略綜合布局方案。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在臨港區域開發海外產業園區,打造適合國際產能合作的軟環境,同時幫助東道國政府解決發展經濟和就業、吸引外資等問題,將海外產業園區打造成連接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個重要橋梁。
二是有力促進當地就業。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是“一帶一路”重點合作項目,也是中企在海外開發運營的首個“經濟特區”,由中交集團所屬中國港灣投資建設運營,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選為“影響未來的五座新城”之一。根據管理咨詢公司普華永道評估,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在一級開發、二級開發和城市運營三個階段中,將為斯里蘭卡吸引超過97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該項目為斯政府增加超過5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并將持續為當地創造共計超過40萬個優質就業崗位。
三是以智慧港口推動港口高質量發展。海法新港是以色列60年來迎來的首個新碼頭,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智慧港口”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海法新港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港口之一,大大改變當地港口擁堵現狀,為以色列及周邊地區貨物流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推動上海港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各港口之間的業務聯系,建成進出歐洲市場的重要貿易通道。
2022年末,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參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港口建設研究》一書中也提出,中國參與海上絲路沿線的港口建設實踐推動了國際港口合作的興起。中資企業參與全球港口建設是基于國際市場競爭原則的商業行為,而不是拓展海權和地緣政治利益的戰略行為;追求的是具有包容性的地緣經濟利益,而非排他性的地緣政治利益。
針對近期美國以所謂的國家安全威脅渲染所謂的“中國投資全球港口威脅論”,萬喆認為,這是將正常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泛政治化、泛意識形態化、泛安全化,這是對美國對自身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焦慮”,實質上是對美國無力為世界提供公共成品和經濟復蘇的“辯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