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汪海晏 孫綺曼 通訊員 陳琳 李德健
1月16日,廣東2023年外貿進出口數據公布,進出口總值再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23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8.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0.3%。其中,出口5.4萬億元,增長2.5%;進口2.9萬億元,下降3.6%。
在1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23年廣東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廣東分署黨委副書記、副主任溫珍才表示:“面對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不穩,外需走弱、價格下跌,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等多重不利因素,廣東外貿頂住壓力,克服重重困難,總體穩中有進、好于預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促穩提質目標,在全國外貿大局中發揮出‘主力軍’‘壓艙石’作用。”
進出口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從整體數據看,廣東外貿展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外貿運行總體平穩,向好態勢明顯。從份額看,廣東占全國比重從年初低位的17.6%,回升至全年的19.9%,繼續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從規模走勢看,一、二季度分別進出口1.82萬億元、2.02萬億元;三、四季度提升至2.2萬億元的高位,同比分別增長2.1%、1.8%。
廣東的貿易結構在持續優化。2023年,廣東一般貿易進出口4.78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進出口總值的57.6%,提升2.9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不斷壯大。2023年,廣東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首次突破13萬家,同比增加9.4%;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八成,進出口5.04萬億元,增長6%,占進出口總值的60.7%,提升3.3個百分點。2018年,廣東民營企業首次成為第一大進出口主體,占廣東外貿的48.9%,2023年,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超六成,體現了民營經濟的活力。
從主要貿易伙伴看,新興市場占比提升,對發達經濟體貿易回暖。2023年,廣東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3.04萬億元,同比增長1%,占進出口總值的36.6%,提升0.3個百分點。對拉美、非洲分別增長7.5%、3.9%。第四季度對美國、歐盟進出口回暖,全年分別進出口1萬億元和0.97萬億元,分別占12.1%和11.7%。
“新三樣”出口合計增長33.7%
從出口產品來看,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提升,綠色產品、農產品出口動能強勁。2023年,廣東出口機電產品3.56萬億元,同比增長0.9%,占出口總值的65.4%;同期,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8014.5億元,占出口總值的14.7%;出口農產品1309.1億元,增長13.3%,占同期全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18.8%。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出口新能源產品增速迅猛,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等“新三樣”出口合計增長33.7%。
從進口產品來看,廣東對能源產品進口需求旺盛。2023年,廣東進口能源、礦砂、糧食等大宗商品1.58億噸,同比增加32.5%,更好滿足了不斷擴大的國內生產需求;其中,進口原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品8288.2萬噸,增加47.6%;鐵、鋁等金屬礦砂6433.9萬噸,增加21%。同期,隨著國內消費增長,進口民生商品增加,其中農產品2213.3億元,增長3.2%;消費品2850.7億元,增長0.2%。
湛江、茂名等地開工的石化大項目快速拉動了能源產品進口。據悉,2023年,湛江、茂名兩市大項目企業帶動兩市口岸進口原油、煤炭等能源產品5452萬噸,增加7%,占廣東省口岸進口的30%;進口鐵礦等金屬礦砂5215.2萬噸,增加6.8%,占廣東省口岸進口的64.3%。
一些重點地市貢獻突出,東西兩翼快速增長。例如,深圳、廣州、惠州進出口分別增長5.9%、0.1%、10.3%,合計占全省外貿總值超六成,拉動整體外貿增長3個百分點。湛江、揭陽、汕尾分別快速增長14.8%、41.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