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業化養老,正在路上
吉林日報記者 吳茗 馬賀 于悅
養老,既是“家事”,也是“國事”。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21.1%,進入到中度老齡化社會,與日益旺盛的養老需求相比,專業化養老數量不足、能力不強、素質不高等問題也愈加突顯。推動養老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加快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老有所養”體現出新的特征。前期報道,《吉林日報》分別圍繞“養老護理,難在哪里”“養老難題,如何破解”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期,記者走進高校、社區、養老機構、培訓中心以及社工組織等場所和個人、團體,針對我省專業化養老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以期進一步觀察、剖析養老問題。
新走向 養老服務“多了”年輕人
有數據顯示,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到600萬名,但實際從業人員只有50萬名。與數量緊缺并行的,是社會越來越大的養老需求。培養更多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成了豐富養老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必要之舉。
今年1月,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強專業教育培養,大力發展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加強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強化技術技能培訓,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
高校怎樣培養輸送高水平養老服務人才?記者帶著問題來到長春人文學院。
實驗樓二樓教室,護理福祉學院學生正在上一堂關于病癥護理的課程,學完理論知識后,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實操,加深對技能的理解和應用。護理二班學生于峰告訴記者,實操課干貨滿滿,他們會學到吸痰法、鼻導管給氧、鼻飼法、導尿術等內容,還會到社區、敬老院、醫院做社會實踐,驗證所學。
在長春祥祉圓養老院,專業社工團隊組織各種文娛活動,提升老人幸福感。長春祥祉圓養老院提供
為滿足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護理服務人才的需求,2013年,長春人文學院成立了護理福祉系,這是全國首家以福祉、養老為特色的護理專業。課程設置除了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課外,還包括現代老年護理技術、社區護理學、康復護理學等養老專業人才必備的能力培養。系副主任孫文婧介紹,學成后,學生們能在醫療、養老、家庭、健康管理、培訓機構等,從事臨床護理、老年護理等崗位工作。
當前,養老服務行業正朝著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養老新服務、新崗位不斷涌現,成為吸引年輕人就業的新選擇。我省積極推動養老服務新型人才培養,設立養老服務相關本科、專科專業,開展職業教育,舉辦技能競賽,扶持專業化養老產業發展,讓更多年輕的專業人才進入養老行業,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長春人文學院健康福祉學院,院長張大方圍繞養老專業設置向記者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學院緊密結合‘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設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依托健康管理、護理、康復等專業優勢,集社會工作、管理、老年病學、老年護理學等知識于學生能力培養之中,積極推進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造就大批大健康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形成我校專業辦學優勢與特色。”張大方表示,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失衡是全國養老服務行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專業化養老人才培養,需要逐步建立起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和在職教育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培育、輸送更多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
“王姨,您別用力,我來幫您翻身。”25歲的小可在護理專業畢業后,入職長春一家養老公寓任照護主管一職,月工資在6000元以上。小可對這份工作十分認可。“相較于其他地方來說,養老院的照護人員更加專業,這讓我的所學有的放矢,同時,幾年的工作經歷也讓我感受到,照護人員的薪酬和社會認同在不斷提升。”
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來支撐。從“數量緊缺”到“人才輸送”,高校培養或可打破僵局,這些“科班出身”的新鮮血液,學歷高、能力強、精力充沛,進入養老服務行業后,不僅帶來了新觀念、新理念,更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新現象 養老培訓越來越熱
“在為老人測量呼吸時要注意體溫情況和外部室溫,連續多次測量呼吸時要選取同一種方式避免出現誤差……”在雙遼市金萬佳職業培訓學校,養老護理員培訓正在火熱開展。近年來,養老護理員需求逐年增加,社會認可度也在提升,學校自2019年起開設養老護理員培訓課程后,每年都要培訓200人以上,就業率達到80%以上。
推動養老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加快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長春祥祉圓養老院提供
校長趙紅英介紹:“來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年齡在55歲以上,女性偏多。他們這個年紀不適合從事育嬰師和月嫂,更適合做養老護理員,也有不少是從育嬰師和月嫂轉型學這個的。”
今年58歲的李大姐在培訓班里學得格外認真。李大姐來自偏遠農村,聽說城里缺養老護理員,自己便報了班。她告訴記者,為期十天的課程涵蓋了老年人的心理、生活、飲食等基礎知識,還會重點講解如何吸痰、叩背、翻身、打流食等失能半失能老人護理知識。培訓結束后,通過畢業考核的學員會由學校統一安置就業,去向包括養老院、醫院和有需求的老人家中。
“現在整個市場都缺人,養老的需求很大,可以說是供不應求。”趙紅英表示,經常有養老院和醫院主動找到學校開展定向培養,培訓結束后直接輸送學員上崗,就業形勢良好。“每個學員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人想去醫院當護工,按天掙錢,收入較高;有的學員喜歡養老院護理員的工作,按月掙錢,穩定有保障,壓力也不太大。本地的住家保姆已經能掙到4000元以上了,如果是去長春、北京、上海等地掙得更多。”
在雙遼市金萬佳職業培訓學校,養老護理員培訓正在開展。近年來,養老護理員需求逐年增加,他們每年都要培訓200人以上,就業率達到80%以上。吉林日報記者 于悅 攝
近年來,養老護理員的社會認可度在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從事這一行業。趙紅英表示:“我們希望培養出有愛心、有耐心,能把老人當成自己父母照顧的專業養老護理員,這也是我們的培訓理念。所以不只是教授專業知識,更要引導學員轉變觀念,要發自內心地了解老人、理解老人,這樣才能真正照顧好老人。”
“要將老人從床上向輪椅轉移,床鋪高度要與輪椅座接近,輪椅放在病人的健側,輪椅與床尾呈30度—45度角……”日前,在長春市南嶺街道恒安社區,一場養老護理培訓活動火熱開展。培訓中,指導老師通過專業的醫學及護理學知識,對在場人員進行了系統的培訓,并就在實操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點評糾正。
聽說社區搞培訓,居民魏女士一大早就趕到現場,占據有利位置,拿著小本本記錄要點。“生完寶寶我好多年沒有工作,最近找到了護理員的工作,沒干這活之前,我尋思著就是出出力,干了一陣子發現護理老人是需要技術的。護理員薪酬高,我也有耐心,我琢磨著再學些照護老人的技能,有一技傍身,走到哪兒都不愁。”
培養更多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成了豐富養老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必要之舉。圖為長春人文學院健康福祉學院教師正在授課。長春人文學院健康福祉學院提供
近年來,我省社區技能培訓班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各種培訓中,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持續“走紅”。培訓不僅可以幫助有相關就業意向的居民提升職業素養,開拓就業渠道,還可以強化個人養老護老的理論基礎和實操水平,更好地照料自己身邊的老人,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
“去年我這右腿就不大聽使喚了,我還有心臟病,老伴整不動我,孩子們也照顧不好我。和老伴一商量,我倆就來養老院了。這多好,日常起居都有專業的人員照顧,孩子們既省心也安心,我也放心!”長春市一家養老院里,秦奶奶坐在輪椅上和鄰居玩著小牌。秦奶奶說,這里的護理人員不僅持證上崗,并且養老院里也會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
“我的護理員小沈特別優秀,在我看來她技術比較過硬。從生活照料、康復到緊急救援、精神慰藉,她都在行。”秦老口中的小沈已經53歲了,手里握著幾本與養老服務相關的證書。小沈說,養老行業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浦東老年公寓對護理人員進行每周一次培訓,增加專業技能訓練,提高服務水平。吉林日報記者 吳茗 攝
新群體 社工助老更有溫度
“我那時候在樺甸下鄉,一起下鄉的都得干活,我因為會拉二胡,進了宣傳隊……”在“話出多彩人生—老年人敘事懷舊小組”里,張大爺講起年輕時的往事,精神矍鑠。
“話出多彩人生—老年人敘事懷舊小組”,是七色園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做的助老項目。項目發起人是長春凈月高新區彩織街道園丁社區黨委書記劉艷波,同時她也是中級社工。
“園丁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1400人,占社區總人口比例高達20%。其中,還有空巢、失獨、失能等高齡老人群體。”劉艷波告訴記者,為了有效解決這些老年群體面臨的生活困難和情感需求,她申請了“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助老服務項目。該項目為失獨老人、高齡老人及護老者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情感慰藉、居家照料能力提升、家政服務以及自我價值感提升等,旨在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園丁花園社區社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持社工證上崗,另一部分是社區工作者。“項目活動中,社工們做了入戶摸排建檔服務,通過入戶摸排,了解老人需求,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比如對于需要心理援助的老人,進行專業心理咨詢和服務,同時組織志愿者進行定期入戶走訪、對于需要醫療協助的老人,進行鏈接資源,開展義診、上門打針等服務、需要社區食堂,我們及時向上級反映;社區里不少高齡老人子女已經超過60歲,在提升護老者助人自助能力服務中,我們向護老者講解如何正確使用護理墊、如何為老年人更換體位等實用技巧,及肢體康復訓練方法等技能知識。通過學習,護老者不僅能夠更好地照顧臥床老人,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人痛苦……”
養老難、難養老,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吉林日報記者 吳茗 攝
2014年,在街道工作的劉艷波考取了社工證,2015年加入長春市社工協會,進行專業培訓,多年來,她一直積極參加社工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作為一名持證社工,同時又是社區工作者,劉艷波對社工助老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感悟:“當下的養老方式仍然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可以說,社區社工最能及時掌握老人的所需所求,從而更及時、更有針對性地提供為老服務,體貼入微地關愛老人,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個人認為,不斷發展壯大的社工隊伍,是當下專業化養老的有益補充。”
社工助老,除了在社區養老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養老機構里,更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專業力量。博遠·祥祉圓養老養生產業園是目前我省規模較大的養老產業綜合體。其擁有的專門社工團隊,以豐富長者文化生活、保持長者生命尊嚴、實現晚年生活價值、排遣長者內心孤獨等為核心,組織各類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動,包括組織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組建老年舞蹈隊、模特隊和合唱隊;支持與鼓勵各類興趣小組,引導與組織長者參加學習;組織舉辦各類文藝、健身比賽;定期組織開展各類健康講座和義診活動等,從而實現更加專業化、精細化養老目的。
“倡導積極的老齡觀及政策舉措,根據需求為不同老年群體開展專業性服務,發起有效的助老活動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工作服務養老的主要內容。”長春市社工協會主席唐天正表示,社會工作服務是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職業化、專業化服務,將老年人作為重要服務對象群體,在助老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社會工作者是發展養老事業的一支重要且特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