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已培育126個勞務品牌,年均帶動就業240萬人(引題)
重慶勞務品牌何以成為就業“金名片”?(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不久前,“龍水刀匠”與“萬州烤魚師傅”等20個勞務品牌,被重慶市人社局認定為2023年重慶市特色勞務品牌。至此,重慶市級特色勞務品牌達60個。
如今,就業市場競爭日漸激烈,重慶獨辟蹊徑通過勞務品牌撬動就業,目前全市已培育126個勞務品牌,年均帶動就業240萬人,推出“大足雕客”“云陽面工”“山城玻璃工”“巴渝大嫂”等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勞務品牌,打造出就業“金名片”。
探索技能致富之路
2023年以來,重慶“巴渝大嫂”在全國首創家政從業人員評估標準,累計培訓脫貧人口9000余人次,吸納3000余名脫貧人口從事家政工作,探索出一條家政脫貧、技能致富之路。
“從春節到現在,我們已經送了50多位‘巴渝大嫂’到北京務工,工資從6000多元到9000多元不等。”近日,重慶巴渝子弟勞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江亮告訴記者。
2023年10月舉行的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上,重慶“苗妹香香”形象代言人尹葉華被評為全國最具特色勞務品牌形象代言人。
多年來,尹葉華創建科技示范基地4個,累計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共計20項(個)。組建農民田間學校,完善科技服務體系鏈,培育優秀的鄉土農民田間科技學員、科技示范戶,并打造了彭水極具民族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品牌“苗妹香香”。
“通過‘合作社+公司+協會+供銷社+基地+電商+農戶’的模式,激發農戶種糧積極性,成為農村勞動力參與度高的農業產業勞務品牌。”尹葉華說,目前已培訓260名學員和175個科技示范戶,帶動周邊7個鄉鎮22個村近1.26萬戶農戶就業,其中帶動脫貧人口就業3970人,累計助農增收上千萬元。
產業就業協同發展
近年來,重慶實施勞務品牌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三大行動,結合魯渝、川渝和市內“一區兩群”產業布局,針對性培育勞務品牌,促進產業就業協同。據統計,勞務品牌從業規模從2017年的100萬人左右增加至240萬人左右,從業人員年收入從2017年的4萬余元增至7萬元左右。
在“促勞務協作、鑄勞務品牌”服務展中,曾獲評全國最具特色勞務品牌——“大足雕客”的形象代言人劉能風,帶著重慶特色勞務品牌“大足雕客”作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重點推介項目,展示了創新做法和帶動就業成效。
大足石雕產業通過師徒傳承、家族幫帶、政府引導、技校培育等方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大足石刻特色技藝的石雕工匠,建設大型城市景觀,創作石雕文創產品,先后獲得國家級獎項56項,省部級獎項283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重慶市聚焦“33618”產業集群,發現并培育中高端技能型勞務品牌56個;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重點瞄準家政服務、食品加工、人力資源等現代服務業,發現并培育高品質服務型勞務品牌47個;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重點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手工藝等鄉村產品及服務,發現并培育文化和旅游類勞務品牌23個。
著力打造“勞務+”升級版
近年來,重慶持續推進勞務品牌培育,全市勞務品牌產業鏈年均經濟效益約1700億元,今年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保持在800萬人左右,勞動力資源豐富。
蔣代遠是重慶市遠鈴玻璃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他從一名玻璃吹制工做起,逐步成長為山城玻璃工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帶領下,重慶合川區的清平玻璃做到國內家用電器吹制玻璃行業規模第一,每年為從業人員創造工資性收入6億元左右,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重慶勞務品牌專項賽評委、國家級創業導師黃海認為,勞務輸出如今已不是數量、價格的競爭,而是質量、品牌的競爭。走品牌化、特色化道路,勞務品牌就不能再“野蠻生長”,而是要科學謀劃,做好“勞務+”,從覆蓋人群廣、技術要求不高逐漸向集群化、精細化、高技能化轉變。
“勞務品牌誕生于市場競爭,經過了市場篩選,并按照市場要求規范、維護品牌,再經過當地扶持,最終才能打造出辨識度極強的特色品牌。”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安小風說,未來還要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推動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激發勞務品牌經濟效益。深化區域勞務協作,促進農村勞動力高質量充分就業。
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黎勇表示,全市將持續推進勞務品牌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三大行動,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技能突出的“一縣一品”工作格局,全力將勞務品牌打造成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金名片”、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服務鄉村振興的“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