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南勞務品牌何以成為就業“金名片”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賀威
醴陵市沈潭鎮53歲的黃建軍,一家陶瓷企業的上釉工。像黃建軍一樣,在醴陵市有超20萬人在1592家陶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工作,催生了“醴陵陶瓷工匠”特色勞務品牌。
目前我省已認定和正在培育建設183個勞務品牌,涉及一二三產業的多個行業,帶動從業人員達到312萬人,產生經濟效益近5215億元。湖南特色勞務品牌,已成為務工就業的一張“金名片”。
發展產業是基礎
多年篳路藍縷,鳳凰文旅產業已經發展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2023年,鳳凰縣接待游客1831.0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72.61億元。
1996年出生的攝影愛好者張杰,為無數游客拍攝了身著民族服飾打卡的“美照”。把愛好變成事業,他成了“鳳凰旅拍師”的一員。截至目前,鳳凰古城涌現出旅拍店1026家,直接從業人員4000余人,帶動拓展相關崗位10000多個。
產業是夯實就業的基礎。宜章縣光電產業年產值達54億元,打響了“宜章光電制造工”勞務品牌。2022年以來,宜章縣光電行業吸納6000余人就業。華容縣芥菜產業鏈產值達80多億元,15.3萬多人從業。“華容芥菜工”被認定為“2023年度湖南省特色勞務品牌”。
近年來,我省按照一縣一特、一特一片的思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帶動就業,打造勞務品牌。郴州市涌現出“湖南鑄造工匠”等3個省級特色勞務品牌和2個市級特色勞務品牌。張家界市已認定“庸城茶匠”市級特色勞務品牌,正在培育建設“張家界導游”“永定莓茶制作工”等5個特色勞務品牌。
培訓就業同步走
產業發展了,培養勞務品牌后,如何以品牌的力量帶動就業?以醴陵陶瓷產業為例,產業做大了,一線工人缺乏的問題開始顯現,特別是陶瓷大師。
人社部門由此建立了一個部門協同、培訓機構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專注于培育輸送陶瓷產業工人。醴陵陶瓷企業已建立8家企業培訓中心,幾年間培訓了近4000名學員,100%實現就業。
前端培訓、后端就業,讓培訓和就業一體推進、同步走。省人社廳完善了特色職業培訓體系,對勞務品牌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補貼上浮50%;對勞務品牌培育過程中產生的新業態、新工種,納入補貼范圍;以就業創業服務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和一次性交通補助等,支持“訂單培訓、定向輸出”。
各地人社部門還根據實際情況,配套相關政策。開福區人社局對符合條件的湘繡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0萬元,貼息28萬余元。累計開展湘繡培訓2萬余人次,形成“簽訂訂單、技能培訓、輸出就業”的勞務輸出新格局。
綜合施策再加油
根據中國就業促進會有關課題研究成果顯示,勞務品牌重要標志之一是對勞務經濟和就業服務產生引領作用。
“從2023年起,計劃用五年左右時間,全省按照‘一縣一品’的要求,依托地方特色產業和重點行業培育建設‘省、市、縣’三級特色勞務品牌”。我省已經在全國率先出臺相關政策,以期更多新增勞動者在特色勞務品牌中實現技能就業。
去年,省人社廳開展全省性大調研,進一步摸清底數。“根據市場情況和政策導向,提出具體的支持措施和政策建議。”省就業中心職業培訓部佘大明介紹,還將大力開展勞務品牌人才培養和認證工作,制定并實施相關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為勞動者提供專業認證,提升勞務品牌的專業形象和競爭力。
積極為勞務品牌做好勞動關系服務,指導勞務品牌建設單位依托人文、歷史和文化特色,以當地特色經濟產業為載體,開拓思維,創新開展工作。健全重點領域柔性引才機制,拓展傳統技藝技能傳承方式,促使農村勞動力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引導協助勞務品牌企業進行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加大品牌宣傳協作等等,都是接下來要持續開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