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副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王曉云日前在2024全球6G發展大會上發表題為“面向商業閉環6G創新的幾點思考”的報告。王曉云指出,6G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產品,其商業價值既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對商業價值的判斷,將影響網絡發展路徑的選擇,進一步影響產業對時間節奏的把握。
思考1:智能體是驅動6G發展的新動能
在開辟6G商業新藍海方面,王曉云認為,智能體是驅動6G發展的新動能。6G將成為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6G時代,AI將引發服務范式變革,6G使能AI成為泛在普惠的社會級服務;AI還將引發生產力變革,成為6G內生能力和關鍵生產要素。
智能體是6G內生智能重要服務場景,6G網絡從萬物互聯到億智互聯,為形態各異、虛實結合的智能體提供全新信息服務。同時,智能體也是6G內生智能的重要使能者,網絡智能化向網絡AI智能體模式演進,有效提升網絡效率及用戶體驗。智能體將深刻改變網絡的信息交互及能力要素,6G需要圍繞新交互范式、新能力要素創新設計,開拓智能時代新藍海。
思考2:從關注功能到關注網絡整體性能
王曉云強調,6G的能力指標不是對單點技術要求,而是對網絡端到端的系統要求,需要考慮如何在網絡能力、網絡效率和網絡質量這三者之間尋求整體效能的最優解。為確保均衡的系統性和實操性,需構建對AI賦能網絡的綜合評判體系:在指標上,設計兼顧能力、效率和質量的綜合指標體系;在方法上,設計覆蓋全周期、全要素的工程化評判方法;在手段上,提出適用不同階段、精準和效率兼顧的評判手段。
思考3:“至簡”是網絡降本增效的關鍵
傳統網絡在界-域-層的隔離降低了系統設計難度,但一定程度也降低了系統運行效率,增加了網絡實現成本。例如傳統的網絡架構往往將核心網與無線網嚴格分離,這種做法雖然有利于系統的實現,但卻導致了網絡的復雜度不斷增加。對此,應探索更高效的協同機制,實現跨界、跨域、跨層的至簡設計。
思考4:網絡平臺化實現網絡可定制、能力可插拔
全球運營商的網絡和業務發展情況不同,6G存在共性需求和差異化需求,對6G設計帶來挑戰。如果沿用傳統設計方式,6G網絡版本數潛在倍增、收斂困難,并且多數運營商不會全域部署全功能網絡。在此背景下,中國移動提出平臺化的網絡架構設計新范式,目標是將網絡聚合為業務能力的“平臺”,實現可插拔、可定制、可生長,供需動態匹配,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服務。
王曉云表示,中國移動在5G階段提出的SBA架構,就是為了解決業務可定制的問題,但業務可定制不等于網絡可定制。因此,希望6G能夠在業務可定制的情況下,進一步實現網絡可定制。基于這一考慮,中國移動進一步提出了6G 全服務化架構HSBA,通過“兩拓維、一升級、X演進”,構筑可插拔、可定制、可生長的新型平臺化網絡。
6G已進入標準化關鍵階段,王曉云基于如上思考,提出以下四點針對6G標準化的建議。
一是要以終為始。以SA1需求研究為契機,以5G痛點問題、新興業務需求為導向,加強業務研究,尤其是要以業務的端到端流程貫通指導標準設計,而不是僅定義技術指標,同時要加強對未來網絡形態的研究。
二是要強化系統性思維。注重整體效能的提升,加強跨標準組織及同一標準組織內不同工作組間的協同合作,確保在業務研究、整體效能、架構設計等多個層面實現端到端的打通。
三是要強化至簡。避免標準功能選項的堆疊式增加,在系統設計中注重跨界、跨域、跨層的至簡協同。
四是要把握6G標準化的時間節奏。確保首個標準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和研究,確保版本歸一、選項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