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大力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進程,深刻重塑各領域的發展格局。2024年,大模型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眾多新技術、新業態交相輝映。國家與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為行業發展清障鋪路。大模型技術加速迭代,全方位夯實產業發展根基。資本領域頻頻加注,重塑競爭格局。在市場生態要素層面,模型品類豐富多樣,應用多點開花,產業陣營更迭,千行百業加速智能化轉型,掀起變革浪潮。然而,高光背后亦有暗影,算力受限、數據匱乏等癥結如影隨形,制約著行業邁向更優、更穩發展的步伐。值此關鍵節點,本文重新梳理大模型發展脈絡,剖析典型場景應用,深挖其潛藏困境,洞察其未來走向。
大模型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2024年,大模型領域展現多元發展趨勢和格局。在政策層面,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AI大模型予以多方位的強勁支持,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有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技術層面,底層架構、多模態融合、端云協同及開源等技術持續優化進步,取得顯著進展,為大模型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在資本層面,市場正經歷多元化轉變,一級、二級市場表現欠佳,投資熱度有所趨緩,但部分企業仍在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在大模型商業化進程中,不同領域各有其發展路徑,也面臨挑戰,且伴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多模態大模型成為競爭的關鍵所在,有望帶動市場行情拓展。在市場生態要素方面,呈現多角度遞進式演變與革新,市場規模持續擴張,企業格局更迭形成“三大陣營”,大模型產品呈現多樣化繁榮景象。作為核心驅動力,AI大模型被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投資潛力和成長空間巨大,逐步成為推動全球科技變革的核心力量與關鍵引擎,推動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
政策全方位協同予以有力支持。在國家層面,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通過鼓勵AI大模型在多個領域落地應用、構建安全標準體系等舉措,助力人工智能垂直化、產業化發展。政策從宏觀層面為大模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戰略指引,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地方層面,北京、上海等人工智能技術產業聚集地,在產業政策、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育、數據要素流通規范等方面多措并舉,促進AI大模型產業高質量發展,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技術多維度進步提供堅實保障。大模型底層架構的優化革新使得計算效率大幅躍升,模型知識儲備量與表達能力也進一步拓展。多模態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使大模型具備圖像、語音等多種模態的融合能力,能解析多類信息并生成豐富內容,在諸多復雜場景應用中彰顯獨特優勢。云側與端側大模型緊密結合形成端云協同的多層次算力網絡,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大模型廣泛開源已演變成一種趨勢,模型參數規模的擴大和算力成本的降低,推動大模型在更多組織和企業落地應用。
資本多元化轉變推動AI行情擴散。2024年大模型投資熱度較2023年趨于平緩,國內一級、二級市場表現不佳,但北美及國內互聯網大廠仍在加大投入,從長遠視角來看,大模型依舊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當前,大模型在to C端應用時面臨硬件適智化改造、商業模式未閉環等諸多難題,to B端應用沿著SaaS路徑發展收效更快,但仍需進一步降本增效以獲取用戶和市場認可。頭部企業與初創企業競爭趨于白熱化,多模態大模型成為競爭新焦點,且有望推動AI行情擴散。
市場生態要素多角度發展變革。2024年大模型市場規模持續擴張,企業格局歷經更迭形成幾大陣營,且展現出大模型多樣化的繁榮景象,多方協同打造出該領域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其中,大模型市場范疇持續延展,各類創新成果廣泛應用到醫療、金融、教育、制造等關鍵領域,為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的智能動力。據IDC預測,到2027年,全球生成式AI市場規模將攀升至1454億美元,中國市場投資額也將達到129億美元。2024年大模型企業完成新一輪更迭重組,形成了以互聯網科技巨頭、新AI創業“獨角獸”、傳統AI代表企業為主的“三大陣營”。與此同時,從基礎的語言模型到復雜的多模態融合模型,從具備廣泛通用性的基礎模型到專注特定行業應用的垂類模型,各類模型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架構或功能范疇,而是形成了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端側大模型等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形態。
重塑多領域價值鏈條
2024年,眾多行業加速探索并集成AI大模型能力,使其在研發生產、個性化學習、輔助診斷、行程規劃、智能辦公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在金融、教育、醫療健康、工業制造、傳媒娛樂、公共交通、科學研究等場景,大模型正逐步重塑行業生態與價值鏈條。
金融行業彰顯商業契機。在金融領域,頭部銀行借助大模型提升產業鏈金融風險識別精準度;智能投資顧問利用大模型分析諸多金融相關信息,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投資策略與風險提示。
教育行業賦能模式創新。在教育領域,大模型可依據學生學習進度與習慣,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及教學內容,還能充當智能輔導工具實時解答學生問題,給予準確詳細的指導。
醫療行業推動診斷革新。在醫療健康領域,大模型在藥物研發階段可預測藥物活性、成藥性以加速研發進程;在醫學影像分析及電子病歷等方面,大模型能為醫生提供診斷參考與治療建議。
制造行業展現廣闊前景。在工業制造領域,大模型在生產質量檢測環節可借助圖像分析能力識別產品缺陷以降低成本;在設備故障預測與維護環節能預測故障并提前預警,提升設備可靠性與運行效率。
傳媒領域賦能創作升級。在內容創作環節,大模型可生成多種形式的創意內容,提升內容創作的效率和多樣性;在虛擬角色與特效制作環節,大模型可用于構建虛擬場景、達成特效合成等,實現降本增效。
商務辦公提升工作效率。在辦公領域,大模型在智能文檔處理環節可實現文檔自動生成、編輯與優化;在視頻會議等溝通協作環節能實時轉錄語音、翻譯字幕并自動生成會議紀要,有效提升溝通協作效率。
交通行業提高智能水平。在交通出行領域,依托大模型的自動駕駛技術可提升車輛自動駕駛能力;同時,大模型還可用于交通流量調控、網約車平臺需求預測、車輛行駛路徑規劃等方面。
科學研究出現新的范式。2024年度諾貝爾獎頒發給了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科學家,深刻改變了傳統科學研究對人工智能的認識,AI4S(AI用于科研)極大提升了前沿科技研究的效率,拓展了科學研究的邊界。
2024年,AI大模型以其強大的能力與無限的應用潛力,深刻地改變著科技及行業發展的格局,為全社會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面臨技術、人才、算力等困境
2024年,我國大模型行業面臨諸多挑戰與復雜情況。在技術層面,隨著模型規模及復雜度的遞增,算力受限、數據短缺、模型性能待提升等問題凸顯。同時,高端算力設備供應不足,數據供給遭遇困境,端側大模型融合進展緩慢。在人才層面,頂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制約研發創新。在監管層面,政策滯后與內容風險引發擔憂,AI大模型生成的虛假誤導內容引發倫理與合規問題,行業亟待通過完善法規、明晰標準等舉措突破困境。
難題交織下的技術困局。在技術層面,隨著大模型規模和復雜度持續攀升,技術維度面臨算力受限、數據短缺以及模型自身性能待提升等諸多挑戰,高端算力芯片(如GPU)、高速存儲芯片供應匱乏,極大地束縛了行業的自主發展。大模型訓練需要大規模且高質量的多模態數據,然而就當下的形勢來看,數據供給短缺困境亟待化解;部分模型尚存在性能不穩定、泛化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復雜的、跨領域的實際應用場景中表現不佳。同時,大模型在端側亦存在硬件限制、軟件生態不完善等方面的嚴峻挑戰。
內外博弈下的人才瓶頸。在人才層面,大模型領域的快速發展導致專業人才供不應求,我國人工智能頂尖算法人才、芯片人才嚴重不足,沒有形成頂尖人才聚集的“馬太效應”。同時,跨領域復合型人才短缺,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極大限制了大模型的研發和創新速度。
隱患潛伏中的破局探尋。在法規與倫理層面,大模型的快速發展使得與之適配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存在滯后性,其可能生成虛假信息和誤導性內容,引發社會的倫理道德擔憂,行業亟待梳理完善法規、明晰倫理標準以化解困局。
展望2025年:于變革中探索廣闊天地
站在2024年末的時間節點上,AI大模型行業正朝著充滿無限可能與挑戰的廣闊天地奮勇前行,其未來充滿未知與變數。而當下大模型領域已步入關鍵發展期,從技術底層的算力、架構革新,到應用場景的拓展與深化、產業生態的全方位構建,各個維度的發展動態緊密相連、互為支撐,共同勾勒出大模型蓬勃發展的全景圖。
多元要素賦能,助推大模型穩健前行。一方面,算力向高效節能、分布式協同方向升級,生成式AI訓練集群規模持續擴大,數據管理向合規多元、合成數據拓展。另一方面,模型架構不斷突破創新,多模態大模型與專用小模型互補融合并賦能多個行業,端側適配同步邁向精細化階段,全方位貼合應用需求,“端+云”混合模型或更契合未來長期發展趨勢,助推大模型穩健且多元化發展。
多維驅動共進,拓寬大模型應用邊界。在應用擴展層面,垂類模型加速落地、云側與端側結合更加緊密、通用化與專用化模型并行發展。同時,開源將推動創新,加速技術迭代與性能躍升,降低研發與應用成本。此外,大模型將通過持續深耕垂直行業應用,挖掘嶄新應用場景,拓寬其在醫療、教育、金融、農業等行業的應用邊界。
多方力量匯聚,助推大模型產業生態向好。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細化分工:AI高性能芯片不斷升級,數據收集整理提質增效,算力調度分配進一步優化,工具鏈平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開發工具和框架。同時,產業共同體和生態聯盟不斷涌現,加速大模型開發和應用落地,促進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完善并與各環節深度融合,從而達成多方共贏局面。
2024年行至歲末,AI大模型行業機遇與挑戰交織、希望與困難共舞,這是一個群雄逐鹿、多方角力的領域。展望未來,產業各方將滿懷熱忱與決心,不斷突破技術“壁壘”、補齊人才“短板”、完善法規倫理標準、解鎖更多應用場景,進而夯實產業生態根基。同時,大模型將繼續深度融入并重塑千行百業,引領智能化浪潮,為全球科技革新注入不竭動力,重塑經濟社會運行的諸多范式,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智能化新紀元的核心引擎,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刊載于《通信世界》
總第958期 2024年12月25日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