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是條什么鏈?對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起到什么作用?
昨天(1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技能強企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中首次提出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
那么什么是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這對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起到什么作用?
按照《意見》,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是以企業為主體,學校、相關機構等共同參與,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玉杰:以產業鏈的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為主體,讓他們來出標準、出師傅、出崗位。同時,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來出教師、出學生、出教學資源。政府相關部門來出政策、服務、管理。通過三方的共同合力,打通了技能人才從培養、到評價、到使用、到激勵的一個閉環。
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將加快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對接,激發技能強企內生動力。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 王曉君:通過打造企業技能生態鏈,促進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使學校培養的技能人才能夠符合企業的發展需要。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順利實現就業。同時,我們的學生在企業也能夠發揮作用,盡快成長成才。
聯合培養 產業和人才雙向奔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嘗試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推動聯合培養的方式,讓產業和人才更好銜接。具體效果如何呢?
在廣東東莞一家企業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內,高級工程師何劍煒正在給幾名新學徒上課。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視覺傳感器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廣泛應用,產業技能人才很難招。
東莞市宇瞳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技術中心副總經理 何劍煒:像以往的招聘模式,往往這個人招進來,剛開始上手了,就面臨他可能要離職、要換工作的問題。
當地人社部門了解到企業的難題后,采用了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崗位+培養”教學模式,推動相關專業的學校與企業達成合作。
與以往訂單式教學不同的是,學生學徒制培訓班是由企業先提供崗位,學校、企業一起對學生進行培養,針對性很強。通過這種培養模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引才成本,也緩解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實現產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科四級調研員 呂麗芳:目前東莞全市技能人才達165萬,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到38%。我們推動了10個鏈主企業與96家生態企業、試點建設產教評技能生態鏈。
不僅在廣東,目前,北京等地也在建設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加速技能人才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