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強強”聯合!支持技能人才培養有新招
技能人才是推動企業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
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但是技能人才長期數量不足,特別是高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企校政三方如何有效聯動,從而支持技能人才培養?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技能強企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有效激發各類企業培養使用技能人才的主體作用,促進職工增技、技能增收、企業增效。
《意見》出臺背景介紹
針對《意見》出臺背景,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表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對企業技能人才隊伍素質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對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好的產業和企業,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人社部會同相關部門,圍繞激發企業技能人才培養主體作用、增強職工技能成才積極性主動性、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效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等方面,開展實地調研、座談走訪,多次聽取相關部門、企業、專家和地方意見,研究起草了意見,提出9項措施。
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
由企業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學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務、出管理,打造以產業鏈鏈主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為主體,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培訓機構、技能評價機構、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共同參與,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大技能人才培養投入,健全技能崗位標準體系,完善技能人才評價使用激勵政策,激發技能強企內生動力。
支持企業自主培養技能人才
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和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鼓勵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統籌利用多渠道資金資源,依托具備條件的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支持企業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場地和管理等要素,舉辦或者聯合舉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支持企業依托職業學校、企業培訓中心等建設工匠學院等。
加大企業技能人才供給
突出就業導向和市場化導向。自下而上形成培訓需求,大力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就業推薦”的項目化顯性化培訓模式。發揮技工院校、社會化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作用,培養更多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技能人才,滿足企業技能人才需求。
大力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
包括引導支持企業按需設立學徒崗位,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養。可將簽訂半年以上實習協議的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含技工院校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技師班畢業生)納入企業新型學徒范圍,對畢業后與實習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從入職開始按規定予以補貼。
支持企業數字人才培育
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數據安全等領域挖掘培育新的數字職業序列。支持“智改數轉”企業以訂單、定制、定向、項目化培訓等方式加強數字人才培養,符合職業培訓補貼條件的給予差異化補貼等。
支持企業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
落實“新八級工”制度,以首席技師、特級技師評聘為牽引,帶動職工提升職業技能等級。技能生態鏈鏈主企業可直接作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面向生態鏈內企業職工開展技能等級評價,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全國聯網查詢系統。獲證人員納入國家人才統計范圍,按規定落實待遇等。
完善企業技能人才工資分配制度
指導企業將職業技能等級作為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推動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和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傾斜,通過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合理確定技能人才工資水平。引導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和崗位分紅、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辦法等。
加強企業技能人才表彰激勵
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五一勞動獎章、五四青年獎章、青年崗位能手等評選和榮譽向企業一線高技能人才傾斜。結合實際將企業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納入地方人才引進目錄和城市直接落戶范圍等。
強化技能強企資金保障
建立健全多元經費投入機制,通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產業引導基金、職工個人付費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強使用管理。按規定落實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企業要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保證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提取和使用情況要向職工代表大會公布。
(綜合來源:人社部網站、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