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低空經濟”寫入《決定》,提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要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隨著5G-A通感一體、北斗高精度定位導航、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術成熟,為低空經濟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基礎底座,低空經濟正迅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立足于當前低空經濟在管理機制、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以及產業鏈發展中的尚存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湖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程偉針對性提出了關于加速發展低空經濟產業的多項建議。
四方面問題仍待破解
據中國民航局預測,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并有望在2035年增長至3.5萬億元。低空經濟涵蓋無人機物流配送、城市綜治、低空旅游、空中農業監測等多個領域,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低空經濟進入快速培育階段,產業環境持續優化,產業基礎良好,但同時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低空管理機制有待優化
低空空域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存在多頭管理與管理空白并存的現象,導致審批流程復雜,飛行計劃申報渠道單一、審批時間過長,影響低空飛行效率。低空經濟涉及的智聯網、飛行器等新興設備缺乏統一的安全標準和管理辦法,導致監管難度大。此外,當前尚未形成引領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政策文件,影響產業政策的穩定執行和全產業的統一發展。
(二)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快
無人飛行器起降平臺、USS飛行服務站、充換電站、公共測試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硬件設施不足,難以滿足多元化服務需求。城市空域管理平臺、空域管理輔助系統等信息化基礎薄弱,同時缺乏有效的低空智聯網、空中導航網支撐低空飛行調度及監測。
(三)低空應用場景不夠豐富
低空經濟在農林植保、工業巡檢、測繪勘測等領域應用較為廣泛,但在醫療救援和城市交通等潛力應用場景的開發上仍顯不足。醫療救援方面,無人機投送醫療急救物資整體應用規模仍較小,城市空中交通方面,低空直升機通勤航班和空中出租車服務,集中在高端市場,距離大規模普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仍需eVTOL的電池能量密度和可循環充電次數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此外,在城市綜治、低空旅游、物流配送等應用領域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
(四)低空產業發展尚未成熟
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但產業協同不足,生產端主導發展趨勢明顯,消費需求端的產值較低,缺乏產業集群效應。市場需求開發不足,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穩定的盈利模式。當前低空經濟產品缺乏價格優勢,以eVTOL航空器為例,產品造價高,載客量較少,應用初期主要服務對時間敏感、愿意支付更高費用的小范圍群體,距離全社會規模化推廣普及相對遙遠。
分類施策,低空經濟有望加速“起飛”
(一)完善政策與空域管理體系
一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明確低空經濟的發展方向、重點領域和支持措施,引導社會資源向低空經濟領域合理流動。對低空飛行器制造、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公共安全管控平臺等關鍵環節給予財政補貼支持。當前低空智聯網建設成本高,以長沙黃興會展低空試點區為例,實現26平方公里低空智聯網覆蓋需要5G-A通感一體基站20個,建設成本高達1200萬元,可以通過政府資金予以補貼20萬元/基站。
另一方面簡化管控流程。根據不同空域類型及運行場景,建立分級分類的低空非管制空域服務模式,優化空域使用管理方式,針對非管制空域簡化現行飛行計劃申報流程,試點“一站式”空域申請平臺、有人機與無人機混合運行機制。
(二)加快基礎設施及低空智聯網建設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低空智能化起降場、無人機巢、充換電站、公共測試場以及全空間無人系統等相關基礎設施,完善路網、電力等基礎設施,增補低空飛行氣象監測設施。
二是打造低空導航系統。推進5G+北斗高精度定位全域覆蓋,空中定位精度提升至水平3-5cm/垂直4-8cm以上,建立低空三維航圖,打造低空導航系統,建設低空導航監視系統,實現終端固定率保持在90%以上,保障飛行高效安全。
三是加快低空智聯網建設。中國移動5G-A通感一體技術的誕生實現了空域“低慢小”物體的精準感知,實現探測面小到0.01平方米的目標感知。基于5G-A通感一體、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融合低空雷達、頻譜監測、光電跟蹤等技術,構建一套“連得上”“看得見”“導得準”的多模態融合低空智聯網,為未來“空中交通系統”提供信息底座,為低空經濟規模化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三)拓展低空多元化應用場景
一方面突破重點領域場景應用。支持順豐、京東等企業在交通不便的農村、海島開展無人機物流運營,應急救援建立省級低空應急網絡,實現災害場景下物資投送、醫療轉運快速響應。低空旅游開發景區觀光飛行、跳傘體驗等文旅融合項目。
另一方面推動“低空+”產業融合。鼓勵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環保監測等領域規模化應用無人機服務。
(四)推動產業鏈生態發展
一是完善產業鏈布局。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需要完善產業鏈布局,形成上下游緊密合作的產業生態。強化上游零部件、電池、高分子材料等關鍵原材料的供應,提升中游服務,無人機制造、低空基礎信息服務和綜合服務能力,打造下游空域規劃管理及各類場景應用。
二是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加強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打造產業集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推動低空經濟與各種產業生態加快融合,推行“低空+”產業鏈協同發展。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對低空飛行器主控芯片、三電系統、中小微型發動機、機載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高效動力發動機系統、機載系統、飛行控制等核心系統,開展技術攻關。鼓勵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組建技術創新實驗室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型研究機構,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