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培養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引題)
讓技能人才有“階梯”更有“舞臺”(主題)
新華日報記者 喻婷 童棹凡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如何培養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全國兩會的會場內外,代表與業內人士就此展開熱議。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從整體上看,高技能人才在總量、結構、素質等方面尚難滿足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難度較大,不光要完成高要求、高精度的生產任務,擁有良好的職業品質,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基礎和自學能力以適應產業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王紅軍說。
職業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70%以上的新增一線從業人員都來自職業院校。作為全國首家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在技能人才培養上注重產教融合,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實施都與企業深度融合。“我們已和數家企業共建校內產業學院,共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讓學生在實際生產中感受產業發展動向,同時也獲得相應報酬。”王紅軍認為,職業院校肩負培養大國工匠的重任,應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持續深入推進,使職業教育圍繞產業需要來辦學,培養造就一批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來服務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人才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技術革新和創新成果轉化上,高技能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要尊重、愛護技能人才,尤其要給青年人才足夠的成長空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順機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善紅介紹,此前公司已先后與北京、江蘇、上海、吉林等地的高校合作,引入汽車空調、電子產品、機械加工制造等領域的青年儲備人才,并通過多種福利待遇提升青年工人的獲得感、歸屬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長期在生產一線,全國人大代表、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主任何光華對產教融合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她告訴記者,2024年,受益于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機制,自己到清華大學參加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的線上線下培訓。“我把自己結合工作實際的關于快速搶修防災應急體系課題帶到了清華大學,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電纜附件智能安裝及監控設備等樣機已經步入試運行階段。”
看到自己的課題從紙面落地現實,何光華十分欣喜。她認識到,職業教育培訓如甘霖一般,幫助技能人才突破技術瓶頸,找到出路和奔頭。近幾年,國網無錫供電公司積極打造產學研創新工作室聯盟平臺,深入推進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緊密結合以及跨專業、跨單位的協同攻關,不斷助力行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結出碩果。何光華說:“接下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深化產學研融合機制,利用產教融合這一優勢,圍繞新能源智能運維、應急防災搶修、車網互動等領域加強創新研發和落地實踐。”
從一名普通的車間員工到全國勞動模范,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同樣關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這一部署充分彰顯了國家對技能人才價值的肯定。”在鄧建軍看來,改變技能人才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能夠有效激發產業工人的內在潛能。“讓技術精湛、貢獻突出的工人獲得與其能力相匹配的收入和職稱,既是對技能人才辛勤付出的認可,也是公平與效率的體現。”此外,企業也應打破傳統的職業晉升壁壘,建立多元化、開放式的晉升通道,讓技能人才不僅有“上升的階梯”,更有“成長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