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戰略引領下,天津正走出一條因地制宜、以“數智化”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津門路徑”。作為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天津不僅在數字技術布局上快人一步,更在人工智能落地應用方面探索出產業集聚、人才賦能、模式創新“三位一體”的樣板實踐。
記者在近期走訪中發現,天津在智能制造、智慧港口、AI制藥、智能教育等重點領域的數智成果累累,這些案例都表明AI在天津不是“孤島應用”,而是作為新質生產力直接參與了產業組織方式的重構和業務流程的重塑,推動實體經濟從“提速”向“提質”躍升。
AI基礎設施“有形之手”:城市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引擎
隨著大模型、智能體等技術加速演進,算力成為區域競爭的新高地。作為核心支撐,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構建起“一中心四平臺”服務體系,在300P昇騰架構算力的加持下,支撐了包括大模型開發、應用創新、產業聚合和人才培養在內的全鏈條服務。
據了解,目前該中心已發布11個行業大模型,服務企業超230家,算力使用率超過90%。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心在推動國產化AI生態方面成效顯著:從DeepSeek大模型“即開即用”的快速部署,到聯合天大、南開等14所高校培養每年2000余名實戰型人才,天津正努力構建一個以國產芯、國產框架為底座的“可控可用”智算生態。
港口、化工、藥研多點突破,應用場景成為核心競爭力
在產業應用層面,天津港的實踐頗具代表性。記者了解到,該港口部署的PortGPT-CV港口大模型,已覆蓋人機場等多個安全生產關鍵要素,實現了非作業人員識別、安全裝備檢測等功能的自動化,整體提升安全數據處理效率達45%。此外,天津港開發的數字員工系統已應用于八大業務場景,自主研發的L4級運輸機器人、智能運輸系統等一系列技術,使港口自動化率超過80%,在全球同類港口中處于領先水平。
在傳統工業領域,中國化學天辰公司則展示出數字化與智能化融合的另一種可能。據了解,該公司將DeepSeek大模型嵌入工程設計流程,構建起“天辰AI平臺”,不僅實現了制度檢索、選型推薦等環節的智能化,還通過數據驅動的設計助手,顯著提高了工程師效率,為央企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路徑。
本地化大模型加速產業縱深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本地企業在垂類大模型方向也正在形成競爭力。例如,貝蕓科技打造的AI藥物研發平臺,采用本地化昇騰架構與國產大模型技術,成功將藥物篩選效率提升180倍以上。在乳腺癌靶點篩查實驗中,平臺能在短時間內生成30個可專利候選靶點,已應用于多個新藥研發流程。記者在現場還了解到,該平臺已實現對阿爾茨海默病等疑難疾病靶點的早期篩查優化,研發周期縮短80%。
而在制造業檢測領域,菲特檢測公司研發的“菲凡工業大模型”,作為全國首個通過備案的工業類大模型,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多個行業落地,彌補了“AI+光學”檢測技術的國產化空白,展示了“專精特新”企業在智能制造中的突破能力。
從教學到科研,教育系統成為智算生態的重要一環
高校也是天津智能生態體系的重要參與者。據了解,南開大學構建的智能體開發平臺,已在短短20天生成逾1.1萬個智能體,廣泛應用于教學、科研和校園管理場景。據校方介紹,該校正在建設的無人化實驗室將實現分子合成與檢測的全流程自動化,標志著AI在科研領域的縱深應用。此外,南開大學還將大模型用于文科教學,依托18年教學數據,針對性解決了“幻覺”問題,開發出寫作指導、試題評估等實用功能。
天津大學則打造了“海河”系列行業大模型集群,涵蓋中醫藥、無人機感知等多個前沿領域。記者了解到,這些模型不僅已在多個研究項目中落地應用,還曾亮相于2024年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展現出高校科研與產業協同創新的新路徑。
綜合來看,天津在數智技術賦能新質生產力上的實踐,已經從“點狀創新”逐步轉向“系統構建”。無論是普惠型算力供給、場景化大模型應用,還是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合作機制,天津正構建起一套因地制宜、務實高效的樣本。從“津門路徑”到“天津范式”,在全國各地競相探索新質生產力路徑的當下,這樣的實踐或許能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