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 楊文超
“一個月工資將近1萬元都招不到合適的數控技工!”南昌一家汽車配件廠老板急得直搓手,招聘告示掛出多日,應聘者卻寥寥無幾,難覓合適人選。
而另一邊,南昌人社大廈招聘會現場卻人頭攢動,月薪5000元的管培生崗位前,求職者排起了長隊,企業HR面前的簡歷堆成了小山,崗位競爭異常激烈。
一邊是“招工難”,一邊則是“就業難”,這看似擰巴、實則普遍的場景,正是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生動寫照。
“兩難”并存的考題,江西如何破解?
日前,江西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打出政策組合拳,出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開出了“解難”思路——從強化教育與就業需求匹配、推動職業教育技工教育創新發展、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等方面入手,著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專業跟著產業走 課程圍著需求轉
“老師,暑假我要去家門口的家具廠實習,實習期就能拿到5000元的工資。”近日,來自贛州南康的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大三學生李立誠還沒畢業,就已經被本地優質企業預定。
李立誠坦言,自己曾經對南康家具產業的巨大潛力認識不足,一度想去外地大學讀電子商務專業,但冷靜思考后,發現與本地的實際需求不完全匹配。
作為全國聞名的“木匠之鄉”,南康家具產業轉型升級如何破解人才瓶頸?當地政府與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合作共建南康家具學院,打造產教融合實踐平臺。如今,每年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被企業“預訂”。
江西持續優化高校專業結構,深化產教融合。“專業跟著產業走,課程圍著需求轉”的理念已成為江西高校改革的鮮明導向。
江西省教育廳每年發布《急需緊缺職業與學科專業目錄》,對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連續兩年低于50%的專業實施停招限招。早在2023年,江西省高校就撤銷了74個低效專業點,同時新增了數字經濟、智能建造、區塊鏈工程、機器人工程等46個新興專業。
從撤銷和新增的專業情況來看,大部分被撤銷的專業屬于非特色專業。例如,東華理工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應用經濟學專業。
而新增的專業大多充分考慮了社會需求和學校自身特色。比如,江西師范大學新增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景德鎮陶瓷大學新增的國際商務和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等,既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求,又結合了院校專業優勢,走專業特色發展之路。
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實施意見》指出,把強化教育與就業需求匹配作為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將就業狀況作為辦學資源配置、教育質量評估、招生計劃安排的重要依據。實施招生、培養、培訓、就業一體聯動,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建立重點產業鏈與院校對接聯系機制。
做好“加減法”,讓專業跟著產業走、課程圍著需求轉,教育和產業的融合、互動,將實現人旺業興“兩頭甜”。
技能培訓“加餐” 促就業強產業
“鹽鹵藥化產業是新干縣的首位產業,但招工難、用工難問題曾經制約著相關企業發展。”新干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因化工行業的特殊性,一線員工須達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或持有中級以上職業技能證書,然而當地企業60%的員工來自周邊農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近六成。
如何打破這一僵局?當地企業歐氏化工108車間員工肖劍云的轉型故事頗具代表性:
3年前還是普通操作工的他,通過當地人社部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先后在2023年取得中級職業技能證書,2024年取得高級職業技能證書,月薪也從5683元漲到了7332元。“邊工作邊提升技能,還拿到了高級技工證書,實實在在吃上了技術飯!”肖劍云感慨道,如今他已成長為生產線上的技術骨干。
讓技能培訓真正成為打通就業的“快車道”,關鍵在于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當地人社部門圍繞鹽鹵藥化等重點產業鏈,聯合江西省化工高級技工學校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通過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培養模式,累計培養中級技能人才170人、高級技能人才92人,真正實現了“人人持證、技能上崗”。“技能培訓不僅破解了用工難題,更成為提質增效的突破口。”歐氏化工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設備工藝未升級的情況下,企業2024年年產量較2022年翻番,實現了企業增效、員工增收的雙贏。
技能培訓要真正打通就業“快車道”,關鍵在于精準對接產業需求。來自江西省人社廳的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江西省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6.59萬人次,13.76萬人次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對此,《實施意見》再次明確,江西省將持續加強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并積極鼓勵企業自主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逐步形成以市場化培訓為主導、行業企業培訓為主體的多元化職業技能培訓供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強勁的人才動能。
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江西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41.5%。江西未來技能人才正在向數字型快速轉型,職業技能培訓將聚焦數字經濟,構建“培訓+評價+就業”一體化培育模式,與數字經濟密切相關的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職業技能競賽基地等平臺建設,也正在江西各地落地生根。
為此,江西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數字技能人才培訓培養工作的通知》,持續以數字經濟領域從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和數字經濟領域相關企業等為重點,開展數字通用技能培訓、數字技能提升培訓和轉崗轉業培訓。從制造到“智造”,先從技能人才培訓開始,按下“加速鍵”。
手里有絕活 眼前有奔頭
4月29日,江西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圓滿落下帷幕。
來自江西新余康展高級技工學院,年僅18歲的黃歡武難掩激動,第一次參賽,有壓力更有沖勁,并斬獲金牌。9月份,他也將代表江西參加全國技能大賽。
賽事期間,從“老師父”到“小工匠”、從企業職工到在校學生,選手們大展身手,成為這個舞臺上的明星。
閉幕式上,大賽組委會邀請“大國工匠”、世界大賽獲獎選手等,為大賽獲獎選手頒獎,6名職工選手被授予“江西省技術能手”稱號,并晉升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這是江西職業技能人才有獲得感、榮譽感、成就感的真實寫照。
除了社會的認可度,不少高校畢業生表示,職業發展和上升通道,也是他們關心關注的主要方面。
對此,《實施意見》提出,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落實國家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雙向比照認定相關制度,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實施,積極開發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深入實施“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工作,建立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把高技能領軍人才納入人才引進范疇,按規定予以認定,分類享受安居、子女入學等方面服務保障政策。每兩年舉辦1次省級職業技能大賽。這可以看出江西對職業技能人才的寵愛。
出招破解技術人才“成長焦慮”,江西省在“五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序列之上增設了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等技術職務(崗位),并在序列之下補充了學徒工,從而構建了“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體系,為全省556萬技能人才打開了更為廣闊的職業發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