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Meteor Lake移動平臺翻天覆地的變化,英特爾酷睿第14代臺式機處理器(以下簡稱酷睿14代)的變化就小多了。作為“Refresh”的一代產品,它總體延續了13代酷睿的架構體系,核心線程數量沒有變化,默認核心頻率和加速頻率進一步提升,另外還包括一些底層架構層面的調優。
本次首發陣容包含六款新品:i5-14600K/KF、i7-14700K/KF以及i9-14900K/KF,具體參數如下:
在國慶節前一天,我收到了英特爾寄送的酷睿i9-14900K和酷睿i5-14600K兩顆處理器,這也是英特爾首發送測CPU一貫的組合。下面這張是13代酷睿i9-13900K的架構顯微圖,可以看到13代和14代相比基本沒有什么區別。
酷睿14代依舊采用英特爾處理器常見的環形總線結構,大尺寸的P-Core和小尺寸的E-Core排布結構沒有變化,最右側的GPU和最左側的IO單元同樣是延續了上一代架構。所以其實英特爾酷睿14代的架構不像移動平臺Meteor Lake那樣有大量可探討的細節。
因此我們主要看看英特爾酷睿14代兩顆首發處理器:i9-14900K和i5-14600K的基本規格即可,架構方面就不再多做贅述了。
i9-14900K是酷睿14代家族首發產品中的最高型號,基于Intel 7制程工藝打造,擁有24核32線程,P-Core默認頻率3.2GHz,加速頻率5.6GHz,Intel Turbo Boost Max 3.0加速至5.8GHz,再通過Intel Thermal Velocity Boost技術進一步加速至6.0GHz,比i9-13900K高0.2GHz,與i9-13900KS睿頻頻率持平。其核顯依舊是Intel UHD Graphics 770,擁有20條PCIe通道,L2總容量32MB,L3總容量36MB,內存最高支持192GB,兼容DDR5 5600和DDR4 3200,基礎TDP為125W,最高TDP為253W。可以看到除了頻率之外,酷睿14代i9-14900K與13代酷睿i9-13900K整體規格基本一樣。
i5-14600K作為中端型號,與上一代i5-13600K相比基本規劃同樣相差不大。核心線程數依然是14C20T,P-Core默認頻率3.5GHz,E-Core默認頻率2.6GHz,最大睿頻加速分別為5.3GHz和4.0GHz,不支持Intel Turbo Boost Max 3.0以及Intel Thermal Velocity Boost技術。L2總容量20MB,L3總容量24MB,核顯同樣是Intel UHD Graphics 770,擁有20條PCIe通道,內存最高支持192GB,兼容DDR5 5600和DDR4 3200,默認TDP 125W,最高TDP 181W,總體沒有變化,只是E-Core睿頻提升了0.1GHz。
考慮到i5-14600K規格沒有變,所以本次評測我們主要還是聚焦于i9-14900K的性能表現。
·測試平臺基本信息
首先是測試所用的硬件平臺信息,具體如下:
本次測試主板選用了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顯卡選用iGame GeForce RTX 4080 16GB Vulcan OC,內存規格為2×16GB DDR5-8000,硬盤為1TB的三星980 Pro PCIe 4.0,散熱器選用了ROG龍神2 360冷排,電源直接上了振華1600W頂級電源。測試時NVIDIA顯卡驅動版本號為537.42,系統為Windows 11專業版22H2(22621.1265)版本。
因為酷睿14代接口沒有變,所以直接兼容700系主板。
DARKHERO系列再次推出新品令人感到驚喜,這款華碩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 主板,用料十分豪華,BIOS也做了升級,引入DIMMFlex技術,一鍵對內存進行優化調節,提升整機性能表現,同時AI智能超頻、AI智能散熱2.0,AI智能網絡和雙向AI 降噪這些ROG招牌技術一個也沒落下。
華碩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主板這次采用20+1+2相供電設計,PWM控制器為RAA229131,核心20相供電采用Dr.Mos設計,完全能夠應對14代酷睿的負載輸出。
為了應對供電系統的高溫壓力,華碩采用厚實的裝甲覆蓋整個MOS區域,同時I/O散熱盔甲還加入Polymo動態燈效。說到燈,這款主板跳線提供了3個ARGB燈針和1個RGB燈針,都支持AURASYNC 神光同步燈效。
內存上,ROGMAXIMUS Z790 DARK HERO主板提供了4根DDR5內存插槽,支持XMP8000MT/s頻率,最大容量192GB。
擴展方面,ROGMAXIMUS Z790 DARK HERO主板板載5個M.2插槽,最頂部的一根插槽支持PCIe5.0,其余都是PCIe4.0協議。
PCIe插槽有3個,全尺寸的兩個PCIe長插槽均為PCIe5.0帶寬,雙槽插滿為X8/X8帶寬,不過足夠目前頂級顯卡使用。底部還有一個PCIex1短插槽用來拓展設備,協議為PCIe4.0。
這次華碩依舊延續了快拆設計,準備了M.2快拆按鈕和顯卡易拆鍵,裝機更輕松。
I/O區域,華碩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 主板帶來豐富的接口,提供4個USB3.2 GEN1接口,5個USB3.2 GEN2 Type-A接口,一個USB3.2 GEN2Type-C接口,以及直接板載了兩個雷電4接口。同時還提供一個HDMI視頻接口,5個音頻接口,一個2.5G網口和Wi-Fi7增強天線接口。
這次華碩主板搭載的Wi-Fi7在 6GHz 頻段和4096 QAM 中引入全新超寬320 MHz 通道帶寬,提供高達2.4 倍的超快WiFi 速度。而華碩這次提供的Wi-Fi天線還首次使用快拆設計,不是之前的旋鈕式,而是更便捷的插拔安裝。
接下來看看i9-14900K處理器的CPU-Z檢索信息:
上面已經介紹過處理器的詳細規格了,這里就不再贅述。
·測試項目一覽
本次測試包含如下項目:
【理論性能】
CPU-Z單核/多核性能
CINENBENCH R15/R20/R23單核/多核性能
3DMark CPU Profile單線程到最大線程性能
3DMark Time Spy/Fire Strike CPU物理性能
【生產力性能】
CrossMark綜合性能評估
【應用性能】
7-Zip壓縮/解壓縮性能
V-Ray/Blender/Corona渲染性能
X264/X265視頻編碼性能
UL Procyon視頻和圖片編輯性能
WebXPRT 4 web應用性能
游戲性能
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英特爾第酷睿14代桌面級處理器的首測。
·單核與多核理論性能表現
首先我們來看第酷睿14代處理器的單核和多核理論性能表現。測試軟件是大家熟悉的CPU-Z、CINENBENCH R15/R20/R23以及3DMark。
CPU-Z單核性能,i9-14900K評分925.8,相對i9-13900K提升約5%,基本達到了每一代性能提升的平均水準,所以酷睿14代i9處理器實際性能表現依舊是有一定幅度升級的。而單核性能提升,也意味著酷睿14代的頻率在實際應用中更高、更穩一些。
CPU-Z多核性能方面,i9-14900K評分16517.4,相對i9-13900K而言提升約2.2%。可見,在核心數量沒有變化的前提下,酷睿14代i9處理器在多核性能方面與13代酷睿同級處理器相比略有提升,畢竟多核性能受頻率影響比較小,主要還是由核心線程數量決定。
理論性能第二項測試來看CINEBENCH R15/R20/R23三款軟件。CINEBENCH是Cinema 4D特效軟件的引擎,主要用來評估三維設計渲染性能。
單核方面,i9-14900K在CINEBENCH R15測試標準下評分318cb,在R20測試標準下,i9-14900K評分880cb,R23測試標準下,i9-14900K評分2286pts。整體提升幅度與上一代相比不大,但是總體略有提升。
CINEBENCH多核性能方面,i9-14900K在CINEBENCH R15測試標準下評分6160cb,在R20測試標準下,i9-14900K評分14911cb,R23測試標準下,i9-14900K評分38978pts。
可以看到,在CINEBENCH測試標準下,這一代多核性能與上一代相比沒有提升,酷睿i9-14900K在R20、R23測試中還要低于上一代i9-13900K。這是因為在實際測試過程中我們發現,i9-14900K處理器在高負載下核心溫度比較高,降頻比較明顯,因此影響了整體性能發揮。后面我們降低電壓之后,整體跑分就好很多了,這一部分會在后面的超頻與降電壓部分展示。
接下來是CINEBENCH十輪循環測試表現,取樣分數為多核分數。可以看到整體跑分是比較穩定的,i9-14900K基本是一條直線,性能發揮總體非常穩定。
單核多核理論性能最后一項我們參考3DMark CPU Profile,它通過圖形渲染中的物理粒子效果來評估CPU單線程到多線程性能表現。
從單線程到最大線程測試結果可以看到,酷睿i9-14900K相對于上一代同級別處理器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平均大約為2%-6%。
3DMark Time Spy和Fire Strike物理渲染方面,i9-14900K整體提升還是比較大的。Time Spy E模式,i9-14900K提升5%,Time Spy模式提升幅度達到28.8%,Fire Strike模式提升10.1%。
從理論性能測試來看,英特爾第酷睿14代i9處理器相對于上一代的提升并不是很大,畢竟它的核心、制程、架構都沒有本質變化,更多是在上一代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優化。因此我們看到,酷睿14代i9的單核性能總體更好一些,足見其頻率表現是比上一代要高一些和穩定一些的。而多核性能由于整體核心和線程數沒有變化,因此性能跑分并不會比上一代有較為顯著地提升。
·綜合應用性能評估
【壓縮與解壓縮性能】
壓縮與解壓縮是最為頻繁且廣泛的應用形式,無論是直接的文件打包、解包,還是游戲、軟件運行時的后臺壓縮、解壓縮工作,可以說,只要你用電腦,壓縮與解壓縮就無處不在。這項測試我們參考7-Zip的基準測試。
壓縮性能方面,酷睿14代i9-14900K速度達到171078KB/s,領先i9-13900K約16.42%,相較上一代也有提升。
解壓縮性能方面,i9-14900K速度達到2565480KB/s,超過i9-13900K處理器約5%。
【渲染器渲染性能】
接下來我們看看物理渲染方面的性能表現。這里我們參考V-Ray benchmark,Blender benchmark以及Corona benchmark三種常用渲染器的測試結果。
首先在V-Ray benchmark測試標準下,i9-14900K渲染采樣數量達到26257 vsamples,略微優于上一代同級別處理器。
Blender benchmark擁有三種渲染場景:Monster、junkshop以及classroom,i9-14900K三項測試得分分別為257.23、164.69以及119.306,與上一代相比互有勝負。
Corona benchmark測試,i9-14900K渲染速度達到12671600 Rays/sec,也就是每秒鐘可以渲染1267萬1600條光線數量,略微領先i9-13900K。
【視頻編碼性能】
視頻內容在今天的內容占比構成中愈加重要,而且每個人都能成為視頻內容的創作者,因此硬件平臺的視頻編輯性能越來越受到重視。英特爾第酷睿14代處理器在這方面有怎樣的表現呢?我們通過X264/X265 Benchmark進行了編碼測試,下面來看看具體測試結果。
X264 Benchmark標準下,i9-14900K可以達到138.54fps;X265 Benchmark標準下,i9-13900K可以達到75.97fps,總體來說略有一些提升。
【Web性能】
Web瀏覽也是比較常見的應用方式,同時其受處理器的影響也比較明顯。此外不同瀏覽器對Web性能也有不小的影響。所以在這一部分測試中,我們選擇了用戶比較多的Chrome瀏覽器進行測試。
通過WebXPRT 4測試可以看到,i9-14900K平臺綜合評分達到了374分,比上一代平臺要高一些。
各單項測試數據上,i9-14900K在照片增強上耗時246ms,AI整理相冊耗時994ms,股票期權定價耗時60ms,OCR掃描耗時615ms,銷售圖表調取耗時142ms,網上作業檢查耗時1124ms,整體耗時進一步縮減,Web瀏覽體驗有比較明顯的提升。
雖然單核和多核理論性能提升不是太明顯,但從實際應用性能來看,酷睿14代平臺的綜合表現是有著比較全面的提升的。壓縮、解壓縮速度更快,渲染能力更強,視頻編碼效率也有一定提升,同時在Web應用上也更加快速。
·綜合生產力性能評估
綜合生產力性能方面,我們參考Crossmark和UL Procyon的測試。
Crossmark各項測試中,i9-14900K生產率評分2419,創造性評分2891,反應能力評分2476,總分2620,總體表現比上一代同級別平臺要好一些。
UL Procyon視頻與圖片編輯測試中,i9-14900K平臺分別得分10084和11217分,視頻編輯性能比上一代平臺高一些,但是圖片編輯性能基本與上一代持平。
·游戲性能評估
我們在第酷睿14代測試中更換了顯卡,由去年的RTX 4070Ti更換為RTX 4080,所以這一代產品的游戲性能對比就暫時不放出了,后續我們會針對13代酷睿+RTX 4080平臺的數據做一個補充。畢竟i9 K系列處理器加上RTX 4080這樣的顯卡,玩游戲是沒啥問題的,處理器頻率不同的影響最多也就是3-10幀左右,加上RTX 4080平臺下基本不存在29-30fps這種關鍵性的幀數跨度,所以我們只看酷睿14代i9的表現做參照就可以了。
這部分我們測試了七款游戲,包括《CS2》、《古墓麗影:暗影》、《刺客信條:奧德賽》、《全面戰爭:三國》、《極限競速:地平線5》、《無主之地3》以及《賽博朋克2077》。測試游戲均為最高畫質,并分別進行了1080p、2K、4K分辨率的測試,具體如下:
在測試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在1080p和2K分辨率下,一些游戲受到處理器性能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雖然我們沒有放出i5-14600K的數據,但是實際測試中,像《CS2》、《古墓麗影:暗影》等幾個游戲,i9-14900K平臺的最大幀數領先可以達到近30fps,對照以往的測試平臺,這一差距說實話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存在,后續如果方便的話,我們會單獨寫一篇文章將測試數據放出,首測文章
·待機功耗與滿載功耗評估
接下來我們看看英特爾第酷睿14代i9-14900K的功耗表現。這一代產品在架構、制程方面沒有本質變化,不過總體來說烤機功耗還是有一些下降的。
這顆處理器待機功耗在28W附近,AIDA 64 FPU單烤機穩定功耗為253.12W,不過這一代處理器依然很難壓住,即便我們使用了飛龍II代360冷排,烤機溫度也會達到100℃,同時會有比較明顯的降頻,估計只有上分體水冷才能壓得住了。
不過大家不要慌,FPU烤機負載非常高,但平時我們玩游戲、辦公等常規應用是達不到這種負載的,游戲測試部分的截圖可以看到,一般游戲時核心溫度在50多℃左右,所以實際應用還是沒啥問題的。
·體質、超頻、降電壓相關使用建議
烤機壓不住的情況下,對于喜歡折騰的朋友來說就要考慮降電壓來使用了。此外,英特爾官方還提供了新版XTU給到用戶,新版本最大特點是支持AI超頻。如下:
XTU AI超頻基于AI技術,先對系統狀況進行詳細分析,之后會給出超頻建議,再之后一鍵確認即可完成超頻設置。這對于不想手動折騰超頻的用戶來說,可謂是相當方便了。
另外對于有能力折騰的朋友來說,我們還是建議通過降電壓來使用英特爾第酷睿14代i9-14900K平臺。我們手上這顆i9-14900K的體質分,ROG主板給出的是93,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
通過降低0.1V電壓,可以看到CINEBENCH R23單核和多核跑分都得到了提升,單核提升到2325分,多核最高可以達到41288分,比不降電壓時提高了約6%。
另外可以看到,在降電壓之后,CINEBENCH R23十輪多核循環測試的分數整體也提升到了40000分之上,所以追求極致性能的話,可以根據自身主板和處理器的體質,適當降低電壓來使用,整體體驗會更好一些。
另外就是內存的問題。目前通過XMP超頻可以到8000,也能夠進系統,但是不夠穩定,7200是可以穩定進入系統并進行壓力測試的。上面的所有測試結果都是在7200狀態下測試的,這一點大家可以做一個參考。實際XMP超頻具體能到多少,還是要看大家手上的內存條、主板、處理器的體質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