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田哲
編輯 | 李勤
小米汽車的一次回應,宣布了其首款車型或與20萬元以下價格劃清界限。
1月8日,小米汽車集中回答了網友的33個疑問,涉及產品技術、市場規劃等。其中針對SU7的價格問題,小米汽車稱“不會是9.9萬、不會是14.9萬、不會是19.9萬”,并表示“確實有點貴,但會貴得有理由”。
小米汽車將“有點貴”定義為50萬元以下市場。在一次SU7的宣傳中,小米集團董事長及CEO雷軍曾表示:“50萬以內,有對手嗎?”
小米汽車多番回應,強調SU7的價格不低,似乎努力將大眾市場對其期望的“性價比殺手”標簽摘下,塑造技術扎實的豪華品牌形象。
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小米SU7定位為C級電動轎車,而與其類似定位的小鵬P7i及極氪007,定價分別為22.39萬、20.99萬元起。如果說9.9萬元是一個戲謔,小米汽車明確要放棄的19.9萬元,則恰恰是切中最大眾市場的一個關鍵價格錨點。
作為姍姍來遲的新能源汽車新人,小米汽車對首款車型的定價似乎不愿跟隨市場趨勢。然而,一面是市場想象小米首車以低價姿態面世,成為“年輕人第一臺車”;另一面是小米自身對首款車型“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的定位,則注定了SU7的價格不落于低端車型區間。
在內外部的目標定位的巨大落差中,小米汽車將如何擬定兩全的價格,打出一場漂亮的首戰?
小米SU7,直指20萬元以上市場
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雷軍曾明確表示SU7的價格不會低于14.9萬元,原因是“要尊重技術”。
雷軍所提到的技術有兩層含義,其一為產品高成本,其二為研發高投入,兩者構成了小米汽車拒絕低價的理由。
高成本體現在小米汽車SU7高配版搭載101度的寧德時代麒麟電池,CLTC續航達到800km。雷軍提到SU7僅電池成本就達到十幾萬元。并表示“用得起這類電池包的車,均價在40萬元以上”。
此外,為了提升鋰電池的安全性,小米汽車在電芯兩個側面鋪設了165片氣凝膠隔熱材料,冷卻面積達到7.8m2,是行業平均水平的4倍。
然而與SU7相同的是,極氪007同樣采用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即便如此,極氪007的最高售價為29.99萬元。
而小米汽車否認19.9萬元的售價,意味著搭載磷酸鐵鋰電池、400V平臺的SU7低配版本,售價將達到20萬元以上。
有著類似配置的車型,是售價22.39萬元起的小鵬P7i 550版,其搭載著400V平臺,64.4kWh的磷酸鐵鋰電池,CLTC標準下續航里程可達550km。
相比之下,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前一天上市的極氪007,更具挑釁意味。極氪007不僅全系標配800V平臺,還配備800V磷酸鐵鋰快充電池,綜合續航里程616km起。
三款車型參數對比
盡管相比小米SU7的平臺、鋰電池的參數更高,但是極氪007的價格最低為20.99萬元。而小米汽車主動放棄19.9萬元這一市場卡位,難免超出市場意料。
小米SU7的對手們來勢洶洶,已提前一步上市,正利用先發優勢搶占市場。
小米汽車的高端心,遇上市場價格戰
自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以來,市場上關于SU7的價格猜測甚囂塵上,引得小米汽車多次辟謠。小米汽車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甚至直接表示,小米汽車正式發布前,不可能有售價和政策。
更長期的市場觀察,為小米SU7的最終定價留下更充足的準備時間,為其售價的一鳴驚人埋下可能,但同時,多次強調不便宜,也限制著SU7的定價靈活性。
“不便宜”的屬性,讓小米SU7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價廉”的優勢,而讓消費者在眾多競品中,心甘情愿選擇SU7,則考驗著SU7如何體現“物美”。
更高的轉速,為車輛帶來更強的動力。小米SU7將搭載超級電機V6、V6s,轉速達到21000轉。其中,V6S的馬力為374PS,電機峰值功率為275kW,功率密度達到6.78kW/kg,超越百萬元售價的特斯拉Model S Plaid和Taycan Turbo。
此外,小米SU7的高配版本續航里程可達到800km,而小鵬P7i 702版的這一數字為702km。
更高的續航里程,一方面來自于小米SU7的風阻系數僅為0.195Cd,更小的空氣阻力間接延長了電池工作時長,另一方面來自于CTB一體化電池設計,可容納更多電芯。
然而,高研發投入無法直接轉化為銷量,低價正成為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密碼”,幾乎每家車企都試圖成為小米汽車所厭棄的“性價比殺手”,以更低的產品價格吸引市場注意力。
除了多方面性能表現不遜于小米SU7的小鵬P7i、極氪007,將起售價趨近于20萬元之外,就連2023年賣出300多萬輛新能源車的比亞迪,也加大了降價力度。
PowerOn獲得的一份文件顯示,湖南一比亞迪門店為了促銷,將原價9.98萬元的比亞迪秦PLUS降價3萬元,并包攬車牌、車輛購置稅,還贈送購車禮包。
小米汽車對于SU7寄予厚望,期望其外觀設計經得起50年的時間考驗,僅研發成本就超過100億元。然而接連出現似乎沒有盡頭的低價車型,催促所有車企被迫加入價格大戰。
對于小米汽車而言,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如果調低SU7的價格,小米汽車有機會在其天生的巨大流量下,順勢推動SU7迎來高銷量,進而加速達成三年銷售百萬輛汽車的目標;如果繼續保持“有點貴”的定價,盡管小米SU7有著不俗的產品力,但在參數相同但價格更低的競品前,或許難以撬動消費者的購買欲。
小米汽車仍有時間思考,如何平衡成本與價格,實現首戰告捷。這不再是一個車型定價的問題,而是小米汽車一場堅持自我,還是向市場妥協的兩難抉擇,不久之后,答案將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