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蘋果的“碳中和手表”,依云的“碳中和礦泉水”......這些打著“碳中和”“零碳”等標簽的產品,未來可能要被歐盟市場拒之門外了。
1月17日,歐洲議會批準了新的《增強消費者綠色轉型指令》(簡稱“ECGT”),適用于向歐盟消費者銷售商品和服務的企業,目的在于保護消費者免受誤導性營銷影響,做出更好的購買選擇。
新規要求,如果沒有提供公認的優異環境績效,禁止使用“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天然(natural)”、“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氣候中和(climate-neutral)”或“生態(eco-)”等空泛的環境聲明。可持續標簽也將受到監管,未來歐盟將只允許使用經認證或公共機構制定的可持續標簽。
新規的另一大重點是:通過購買碳抵消來宣稱實現碳中和的產品,也被列入“漂綠”范疇。
在歐盟看來,如果企業是“基于溫室氣體排放抵消,聲稱產品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對環境具有中和、減少或積極影響”,則屬于誤導性商業行為而被禁止。
此項立法仍需獲得理事會的最終批準,然后在歐盟公報上發布才算正式生效。此后歐盟成員國將有24個月的時間將之納入其國家法律。
近年,打擊漂綠已成為歐盟綠色立法的重要方向,在保護消費者權益、規范商業環境、金融市場等方面多管齊下,還有規范環境聲明的“綠色聲明指令”和“碳移除證書框架”也進入最后階段,有望給全球其他市場帶來經驗借鑒。
當“碳中和標簽”和“漂綠”掛鉤
諸多研究顯示,如今的消費者更愿意為環保買單,生產者也將目光不斷投向這一領域。
在服裝行業,H&M曾推出的“Conscious Choice”、Zara的“Join Life”等,都是以可持續為賣點的產品系列。在食品飲料行業,依云在其礦泉水瓶身上聲稱其“已實現碳中和”;在航空業,英國易捷航空、美國達美航空還推出了“碳中和航班”。
歐盟反漂綠新規出臺后,意味著這些泛泛而談的綠色標簽都將失效,除非企業能夠提供公認的優異環境績效證明。
歐洲環境局(EEB)表示,這是打擊企業漂綠的重要一步。他們指出:“目前歐盟市場上75%的產品都帶有隱含或明確的綠色聲明,但其中一半以上的聲明是模糊的、誤導性的或毫無根據。歐盟的230個生態標簽中,幾乎一半的驗證程序都非常薄弱或沒有?!?/p>
“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代表歐盟放棄碳中和目標了。碳中和本身并不是問題,缺乏標準、缺乏依據、缺乏真實性的隨便宣稱‘碳中和產品’或’碳中和活動’才是歐盟立法要解決的問題?!焙HA永泰(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必軒表示。
限制產品環境聲明,不意味著否定綠色低碳,目的是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真正踐行綠色低碳的企業被認可。此次新規中明確指出,未來歐盟將只允許使用基于經認證的,或公共機構制定的可持續標簽。
空泛的綠色標簽將在歐盟市場失效。圖源:Green Queen Media
此前,市場上存在很多提供碳中和標簽認證服務的公司,歐盟的綠色立法進程也對這類企業的業務造成影響。
例如,碳信托(Carbon Trust)是一家總部位于英國的碳咨詢機構,并提供碳認證與碳標簽服務。碳信托曾在2007年發布全球首個基于產品碳足跡認證的碳標簽,并在2012年推出產品碳中和標簽。依云礦泉水瓶上的碳中和標簽,就是經由碳信托公司認證的。
2023年9月,碳信托宣布不再提供碳中和標簽認證,并在官網表示:“隨著消費者、監管機構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企業正在采取更具雄心的氣候行動,碳信托推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更新版碳標簽?!?/p>
36碳從碳信托官網了解到,目前該公司主要提供2類碳標簽,分別是減碳(Reduction claims)和低碳(Comparative claims)。
目前碳信托提供的碳標簽之一。圖源:碳信托官網
要求企業提供產品可維修性和耐用性信息,也是反漂綠新規的重要內容,是歐盟提倡可持續產品的諸多措施之一。
新規明確表示:“未來,保證信息必須更加明顯,并且將創建一個新的統一標簽,以更加突出具有延長保證期的商品?!?/p>
當很多企業將重點錯放在依靠“綠色營銷“吸引消費者眼球時,實際也忽視了一個問題:從自身功能出發,增強產品的耐用性和可維修性,本就是綠色可持續的體現。
“比如生產商務襯衫的企業通過優化技術,延緩白襯衫發黃、變形,讓其更耐穿;生產洗發水的企業通過改善皂基材質,讓洗發水更易沖洗,以節約用水等,這都是產品可持續優化與表達的機會點。”北京抱樸再生環??萍加邢薰臼袌隹偙O彭程對36碳表示。
碳抵消備受質疑,影響自愿碳市場
歐盟反漂綠新規的另一大意義在于:否定了基于碳抵消的碳中和聲明。這意味著貼著“零碳”“碳中和”等標簽的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未來將存在違規風險。
“這是要革了‘碳中和產品’、‘零碳產品’標簽的命。”吳必軒說。
事實上,任何生產活動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不存在百分之百做到“零碳”。換言之,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零碳塑料瓶、零碳航班、零碳牛奶,或零碳世界杯。
如果要打造 “碳中和產品”,企業在自身減排之外,必然要依靠購買碳信用來抵消全生命周期中產生的碳排放,即碳抵消,例如購買林業碳匯。
在這種市場需求下,自愿碳市場應運而生,即未被列入強制減排范圍的企業、組織或個人,自愿地購買碳信用來實現減排。
Verra是全球自愿碳市場最大的標準制定組織,其管理的VCS標準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愿碳交易機制。全球約四分之三的碳抵消項目都是經由Verra認證,包括迪士尼、殼牌和Gucci等知名企業都是Verra的客戶。
然而,Verra卻在去年1月被英國《衛報》曝光:至少有94%的雨林碳抵消項目實際上毫無價值。盡管Verra對此指控作出反駁,但關于碳抵消方法學的準確性已在學界爭議已久。疊加很多環保機構對于碳抵消不等于碳減排的呼聲,碳抵消的公信力不斷受損,進而影響自愿碳市場的發展。一部分環保人士稱碳信用只不過是企業為排放購買“贖罪券”。
特別是當油氣公司已成為碳抵消市場的最大買家后,這類高碳企業常因大量采購碳抵消而面臨漂綠質疑。
例如,殼牌曾推出“碳中和駕駛”項目,個人客戶在支付燃油費時,可以額外支付一筆費用,用于殼牌購買碳信用,以“中和”燃油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該項目發出后受到多個環保組織、市場監管部門的反對,荷蘭廣告監管機構在2021年裁定該廣告具有誤導性,隨后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被勒令撤下其廣告。
殼牌的“碳中和駕駛”廣告。圖源:X
碳抵消市場信譽受損,企業購買碳抵消的熱情也開始減退。36碳此前報道過,雀巢、Gucci等企業因為購買碳抵消備受質疑之后,放棄了自身碳中和聲明,把資金更多用于自身供應鏈的碳減排。
此次歐盟反漂綠新規出臺,也對用碳抵消實現碳減排的機制再次造成沖擊。
海華永泰(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必軒談到,歐盟早已禁止使用碳抵消在強制碳市場(EU ETS)履約,如今反漂綠新規又封堵了碳抵消在自愿減排市場的最大用途,有可能會成為自愿碳市場發展的分水嶺。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也是一種碳抵消機制。CCER機制已經在今年1月22日正式重啟,成為碳圈今年的頭等大事。
根據生態環境部規定,針對強制控排行業和企業,CCER抵消比例不超過碳配額的5%。但對于沒有控排要求、企業自愿減排的情況而言,并沒有限制抵消比例。
清新資本合伙人胡宇晨向36碳表示,歐盟漂綠新規對于中國的碳抵消市場影響有限,CCER目前僅針對中國境內的碳減排項目,經過主管部門層層篩選第一批僅公布了4個方法學,對項目質量和數據質量都有較高要求。
盡管對于沒有控排要求的企業來講,目前購買CCER仍不受限制。但是從減排優先級來看,碳抵消應置于企業自身碳減排行為之后,而非首要位置。
氣候未來創始人、《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此前向36碳表示,即使企業花了一塊錢買碳抵消,也是給這些碳減排項目提供了額外經濟支持,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這種積極性應該鼓勵。但企業至少應該在達到同行碳減排第一梯隊時,再去購買碳抵消來中和剩余的碳排放。
由于不同市場的發展階段不同,各地對于“碳中和聲明”的理解也有差異。但不管市場對于“碳中和”等標簽的認可度如何,企業減碳的重要性仍毋庸置疑。放眼全球,目前對ESG、漂綠現象的爭論熱度頗高,這恰恰證明市場也正在經歷一個轉型期,未來有望向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