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卓倩
編輯 | 張子怡
36氪獲悉,近日上海昱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昱瓴新能源」)在正式啟動的A+輪融資中,獲得貴州航盛鋰能科技有限公司領投,本輪擬募集資金數千萬元。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公司運營與市場拓展。
「昱瓴新能源」是一家專注于高性能鋰電池負極材料(硅氧碳 SOC、沉積硅碳 DSC、多孔硅碳PSC和人造石墨等)研發、生產、銷售和解決方案的綜合供應商,成立了研發中心-中試轉化-工業生產為一體的集成化平臺。根據市場需求匹配不同比容量層級,「昱瓴新能源」的產品分為低端(容量420-550mAh/g)、中端(容量550-1000mAh/g)、高端(容量1000mAh/g以上)三種。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在成本方面占鋰電池的10%,鋰離子與負極材料的可逆反應能力決定著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效應。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按照所用活性物質,可分為碳材和非碳材兩大類,其中碳系材料包括人們熟悉的石墨材料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以及石墨烯等碳系材料。非碳系材料可細分為鈦基材料、硅基材料、錫基材料、氮化物和金屬鋰等。
目前鋰電負極材料的主流選擇是人造石墨,主要應用于中高端電動汽車(EV)、3C等領域,天然石墨則主要應用于低端EV、儲能、3C等領域。而硅基負極材料,在行業內被認為是下一代高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首選。36氪了解到,石墨負極材料能量密度的理論上限為372mAh/g,目前行業頭部公司的產品已逼近理論極限,未來的提升空間極為有限,相比之下硅理論容量比可達4200mAh/g,遠超石墨類材料,且具有環境友好、儲量豐富、成本較低等優點。
「昱瓴新能源」的研發重點就在硅基復合負極材料。“低鋰耗”、“多孔硅基復合”和“CVD沉積”是「昱瓴新能源」的三大核心技術。其中硅氧碳(SOC)采用控制含氧量、優化結構形貌形成穩定的SEI膜為基礎的“低鋰耗”技術, 結合碳包覆提升電子電導率、穩定化學/電化學反應界面、提升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從而達到高首效、 長循環的目的。該技術比“預鋰化”技術更安全,更易加工,儲存更方便,且成本更低。
硅基材料在容量比等方面有優勢,但也有嚴重的缺陷,鋰離子嵌入會導致嚴重的體積膨脹,破壞電池結構。「昱瓴新能源」創始人劉萍博士介紹:“我們的多孔硅碳負極(PSC)針對硅負極膨脹問題,采用三維多孔結構,有利于鋰離子快速傳輸,并提供一定空間來緩沖活性物質在嵌/脫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釋放應力/應變,具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
劉萍博士還告訴36氪:“昱瓴在沉積硅碳領域布局核心專利技術,我們這個專利與美國EnerG2(系Group14母公司)的PCT專利進行了創新性技術對比,是目前能與美國Group14專利相抗衡的技術,可以說打破了沉積硅碳負極被美國壟斷的局面。”「昱瓴新能源」的技術不僅與美國Group14在性能上旗鼓相當,價格方面也更具有優勢,大概可以節省三到四成。目前,子公司安徽昱瓴年產1萬噸硅碳負極項目建設已完成,并于2023年12月順利投產。二期年產3萬噸硅基復合負極材料的產業化建設正在建設當中。
安徽昱瓴
與此同時,「昱瓴新能源」先后與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建立了聯合研發測試中心發,并布局了應用于柔性鋰電池及固態電池使用的快充型多孔硅基薄膜負極。其比容量為2500mAh/g,首次效率93.5%。劉萍介紹,經過送樣測試,固態電池客戶反饋該類快充型多孔硅基薄膜負極具有良好的機械柔韌性、連續彎折穩定性和強度,能滿足3C~4C快充要求,能量密度可達到800Wh/L。
今年,「昱瓴新能源」計劃完成1億元的營收目標,同時與硅烷公司合作建廠,進一步擴大沉積硅碳的量產,從而降低行業成本。
團隊方面,「昱瓴新能源」現有50余人。創始人劉萍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專業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后(已出站),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發工作,具有十多年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開發和產業化經驗。其研發人員由教授級高工和博士團隊組成,核心技術和管理人員具有多年的負極材料應用開發經驗。
投資方觀點:
航盛鋰能表示,昱瓴新能源通過自身的高性能鋰電池硅負極技術研發成果優勢,讓硅負極材料與電解液聯動匹配及推廣,進一步拓展了瓴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業務范圍和市場影響力。此次合作也為航盛鋰能徹底打通橫向產業鏈條,形成“電解液+正極+負極”的完整電池材料供應體系,便于航盛鋰能更好的應對目前市場的快速變化。當前昱瓴新能源的硅負極、高端石墨負極等產品已實現量產,航盛鋰能在本次投資的基礎上亦取得昱瓴新能源的全球銷售代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