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消協在京發布《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以下簡稱年度報告)。
報告指出,2023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實施汽車召回560.4萬輛,消費品召回983.2萬件;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472.8萬批次,下架、封存、召回食品 3969 噸;民生領域“鐵拳”行動共查辦各類案件56.5萬件,涉案貨值金額28.1億元,依法嚴厲打擊食品中非法添加降糖降壓等物質、假冒偽劣化肥、刷單炒信等虛假宣傳、“神醫”“神藥”虛假違法廣告、生產銷售劣質燃氣具、違法生產使用小型鍋爐和使用未登記電梯、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車”等8類違法行為。
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32.85萬件,解決112.74萬件,投訴解決率84.86%,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3.7億元,積極推進投訴系統優化升級并于今年3月15日上線試運行“全國消協智慧 315”。
年度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還存在六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如下:
一是金融領域消費信用相關立法相對滯后,消費者的知情權、隱私權、撤銷權、提前還貸權等基本權益需要有更好法治保障。
二是數字消費等新型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供給仍顯不足,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數字人服務、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元宇宙虛擬場景、盲盒經營等領域的消費,需加快推進法律制度建設。
三是預制菜等新型食品生產經營模式需加緊規范,食材不新鮮、口味還原度不夠、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化低、標準不健全等問題引發消費者擔憂。
四是醫療美容合同“霸王條款”多,營銷“套路”消費者,“黑機構、黑醫生”導致“美容”變“毀容”等問題,亟待健全常態化監管。
五是數字化背景下電詐手段不斷翻新,AI 畫像“精準詐騙”、小額多次詐騙等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加大全鏈條治理力度、有效提升消費者防詐意識和能力迫在眉睫。
六是直播電商、新型網絡營銷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有待健全,部分平臺數據造假、低俗“帶貨”、誘導私下交易等問題需要加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