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德國因大力發展太陽能導致電價跌至負值,意味著消費者使用電力不僅不需要支付費用,反而可以獲得報酬。
隨著清潔能源技術的日新月異,德國早已成為全球新能源轉型的佼佼者之一。廣袤的田野、屋脊之上,一塊塊光伏面板構成了壯觀的“太陽能海洋”。它們日復一日地汲取著光明,轉化成一股股電流,匯入電網之中。但如今,這些源源不斷的電流遭遇了新的困境:“負電價”。
乍一看,負電價似乎是經濟邏輯中的一個悖論。“怎么可能付錢讓人使用電力?”這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但這正是太陽能產能過剩時代的獨特景觀:生產成本低到幾乎為零的太陽能大量涌入市場,導致整體價格下跌;而在某些時段和地區,供過于求的局面迫使電廠向消費者支付費用,以便將其產品投入電網。
美國加州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電價下跌使得太陽能電池板的安裝步伐放緩,進而延緩了加州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進程。加州立法者短期內的應對措施是降低對太陽能發電企業的補貼,這令該行業感到不滿。
如何調整現行的電力交易機制以及怎樣保障傳統的火電或核電站運營商的利益等復雜課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技術和政策的選擇,更關系到社會公平及環境保護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