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產業經過十幾年發展,蔚然成為消費電子產業的重要一極,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等全球終端巨頭紛紛布局,年銷量超過1億臺。同時,智能穿戴產品愈加豐富并不斷創新,例如蘋果即將推出智能眼鏡的傳聞,為今年的智能穿戴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產業研究機構看好智能穿戴市場發展前景。IDC預計,2024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同比增長6.1%,達到5.379億臺。針對細分的腕帶設備市場,Canalys預計2024年全球出貨量將增長5%。智能穿戴設備的價值,尤其是在健康、運動等細分市場的價值,已深受消費者認可。
這離不開產業界的努力,尤其是中國智能穿戴產業鏈,已形成集群式發展,終端大廠不斷投入,新銳品牌不斷成長。紫光展銳作為底層芯片提供商,扮演了關鍵角色。近日,紫光展銳在深圳舉辦2024智能穿戴沙龍,邀約產業鏈延續去年一穿一戴一世界的主題展開探討,更有最新面向智能穿戴的5G+AI蜂窩芯片曝光。
獨立使用已成市場共識
過去幾年,智能穿戴市場在穩健發展的同時,一直有個問題揮之不去:是獨立的智能設備,還是智能手機的配套設備。一方面,相比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設備更貼合人體,能獲得智能手機難以獲得的生命體征數據并服務消費者;另一方面,智能穿戴設備受限于體積,部分功能不夠全面,依賴智能手機的處理能力。
紫光展銳多年前就倡導蜂窩獨立通信,這是智能穿戴設備獨立的關鍵功能。如今來看,這一功能已成為市場共識,尤其是智能手表,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獨立使用,抬腕接電話、收微信,無需總是從口袋里掏出智能手機。隨著eSIM技術在全球多國的引入,更好地支持智能手表蜂窩通信,將進一步強化這一共識。
在紫光展銳穿戴產品線產品總監吳少懷看來,智能穿戴設備成為一個獨立載體,又與智能手機、家庭設備、智能汽車等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體驗。智能穿戴設備最合適成為萬物互聯的中心載體。
這需要蜂窩芯片的強力支持:既要支持高速率的蜂窩通信,同時也要解決續航等挑戰。紫光展銳接受了這一挑戰,面向主打應用的Android系統和長續航RTOS系統,蜂窩芯片不斷升級。
面向Android系統,紫光展銳去年量產了雙核4G智能穿戴平臺W377和W377E,以及旗艦級4G AI智能穿戴平臺W517、高性能4G 4核智能穿戴平臺W527等,其中,W517獲得了多款智能眼鏡采用。融合紫光展銳的領先芯片技術,智能眼鏡正從未來愿景走向現實生活,開啟新一代智能穿戴的無限可能。影目科技CEO楊龍昇在沙龍上如是說。
面向RTOS系統,紫光展銳推出了W217/ W117/ W307等覆蓋全面的產品,以及今年7月份量產的旗艦產品W337,首創使用ARM 真3D GPU,支持終端廠商為用戶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視覺體驗。據悉,這款芯片適合開發中高端兒童手表、老年手表,也適合開發輕量級AR眼鏡。
5G+AI,打開智能穿戴新空間
4G是當前智能手表等穿戴設備的主流蜂窩技術,可很好地實現網速、功耗、尺寸與成本等因素的平衡。紫光展銳面向智能穿戴市場推出的全系4G蜂窩芯片,已經得到終端廠商的廣泛采用,包括小天才、小米、vivo、榮耀等終端巨頭,以及Xplora、獵聲、Noise、BoAt、領科、影目等新銳品牌。
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表Top10品牌里,6家采用了紫光展銳的芯片方案。其中W117方案續航長達兩星期,已成為業界標桿,紫光展銳在這一細分領域處于領導者地位。
紫光展銳已經面向下一代穿戴芯片布局。主打方向是5G+AI:網絡和智能化層面再度升級,支撐智能穿戴應用創新。在本屆智能穿戴沙龍上,紫光展銳首款5G智能穿戴平臺W917亮相,獲得了與會嘉賓的密切關注。
據介紹,W917采用6nm工藝制造,基帶已穩定量產,支持4/5G多模;CPU是ARM A76+A55大小核架構,可根據應用場景進行動態變頻和拔核操作,帶來更好的續航;內置Sensor Hub;支持AI 單麥降噪、AI防抖、AI人臉識別等AI應用,配合5G高速網絡,隨時隨地記錄生活瞬間。
目前,基于W917開發的兒童手表已有樣品展示,商用出貨為時不遠。這款蜂窩芯片面世,是5G技術應用智能穿戴設備的重要突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打開新的市場空間。對其客戶而言,紫光展銳產品組合不斷豐富并布局未來,合作關系也將更加緊密。
智能穿戴設備是連接人與科技的橋梁,芯片作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核心驅動力,我們始終以用戶為中心,不斷創新,致力于打造更高效、更強大、更智能的穿戴芯片,為智能穿戴設備賦予無限可能,讓每一次的佩戴都成為科技與生活的完美融合。紫光展銳智能穿戴產品線總經理李彬在沙龍上表示。
智能穿戴市場還將繼續前行,其中智能手表已是廣為消費者接受的大單品,智能眼鏡有望成為下一個爆款。面向未來,紫光展銳從芯片層面不斷豐富產品線,W917更是為產業鏈帶來一大驚喜。從沙龍上同時看到,瞄準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不同細分市場的終端廠商,也在產品層面不斷創新,提升智能穿戴設備的內在價值,以期實現市場的再度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