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共同指導,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地中心”)與張江集團共同主辦的國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啟用儀式在張江模力社區圓滿舉行。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莊木弟;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總信息化師李定主;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宏韜;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吳強等出席會議,一同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本次儀式由國地中心總經理許彬主持,明確了國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以下簡稱“訓練場”)的戰略意義。許彬表示,訓練場項目建成后,將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投入成本,解決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問題。通過后續訓練場的成熟化運營和全國性推廣,有望將其構建成為國家級虛實結合具身智能技術發育平臺,促進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提供強大動力。
隨后,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宏韜發表致辭,強調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產業正處于爆發前夜。上海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果,包括開源“青龍”公版機、發布“十八金剛”陣列、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及首批團體標準。未來,上海將重點推進“1+N”虛實融合訓練場建設、加速應用落地、推動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融合。此次啟用的訓練場是“1+N”格局中的核心,首期部署超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助力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吳強也在致辭中指出,浦東在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中,致力于打造國際科創中心核心區,發布“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張江機器人谷、模力社區等園區為載體,集聚領軍企業,落地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未來,浦東將聚焦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發展,推進產業布局、創新提升、人才引育和生態完善,培育新質生產力。
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和上海創智學院副院長漆遠共同揭牌成立“國地中心-創智學院具身智能實訓基地”,雙方將合力為培養具身智能專業人才搭建平臺,推動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在簽約環節中,國地中心與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星海圖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等企業簽署了具身智能訓練場合作伙伴協議。各合作伙伴將通過協同制定數據采集方案,確保高質量數據資源,促進訓練場運營優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具身智能技術邁向新高度。
國地中心與上海電氣核電集團、延鋒國際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東北工業集團、凌云集團、航天八院第805研究所、長虹集團、中國電信集團天翼數字生活公司、海爾集團-青島海爾洗滌電器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海信視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佳集團-安徽康佳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簽署了生態場景合作協議。各合作單位形成生態聯合,將為具身智能技術應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加速具身智能技術的落地和推廣,實現人形機器人應用落地。
國地中心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及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簽署的具身智能研發合作協議,旨在匯聚業界頂尖力量,共同推進中國通用大模型的研發進程,加速具身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為人形機器人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啟用儀式環節,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莊木弟、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總信息化師李定主共同推桿,宣布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正式啟用。這不僅是一個訓練場的誕生,更是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邁向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主旨演講環節,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具身智能中心負責人龐江淼發表了題為《具身智能虛實貫通技術路線》的演講。他分享了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在具身智能方向虛實貫通技術路線的研究。他介紹了具身智能的發展歷程、挑戰及解決方案,并展示了實驗室在生成式世界建模、仿真平臺、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方面的成果。通過虛實貫通,實驗室讓機器人走進真實世界,并將在未來進行開源工作,推動具身智能的發展。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發表了題為《人形機器人2025展望:從“養老服務”開始走向量產和應用》的演講。他在報告中展望了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認為其將從養老服務場景開始走向量產與廣泛應用。他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增長迅速,2024年產值已達27.6億元,預計2025年將翻倍至53億元,2029年有望達750億元。人形機器人被視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技術,2025年將成為量產元年。技術方面,人形機器人將融合具身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形成新的科研范式。國地中心將推出人形機器人2.0版本“Deep Snake”,并強調行星減速器等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江磊認為,2025年量產可期,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項關鍵技術。
虛實融合具身智能訓練場的建設旨在解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核心數據采集方面的關鍵問題,特別是數據采集效率低、成本高,數據無法跨平臺復用,以及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規范等挑戰;訓練場一期建設重點圍繞四大目標展開:一是構建可重構場景和異構機器人,涵蓋智能制造、民生服務和特種應用三大領域的超過10個場景,可遷移的超100款異構人形機器人集合;二是搭建異構集群采訓推開源框架,推出國內領先的真實與生成式動作開源數據集,訓練通用技能模型形成通用技能庫和知識遷移部署能力;三是具身智能操作及任務調度,聯合生態發布完整的“智能操作系統-技能庫-任務編排”應用系統,完成“人形數據管控平臺-5G通信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在數據網聯方面完成可靠穩定的“傳輸-顯示-調度”工作;四是開源共享和貢獻機制,基于訓練場打造OpenLoong四級開源會員模式,推動訓練數據集的開源共享,并與全球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共同促進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發展。
作為全國首個異構超5000平虛實融合具身智能訓練場,以10+人形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的建設,牽引形成上海人形機器人超級中心,并通過在模擬搭建場景中的實際任務操作和仿真遷移等,加快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的訓練和發育,促進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商業化應用落地。后續將通過上海超級中心的成功經驗和商業化落地效果吸引各領域龍頭企業與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基于細分領域需求,在一期方案基礎上進行合作定制細分領域應用場景的建設,并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
未來,隨著訓練場的不斷完善與推廣,人形機器人將在各領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