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2021(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等政府部門領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下午,2021中國互聯網大會核心論壇——鏈網協同創新發展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鏈網協同創新,打造未來之城”為主題,旨在共同探索推動鏈網協同帶來的新增長動能和發展圖景。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發布了“未來之城”計劃,并與第一批合作伙伴簽約,標志著“未來之城”正式啟航。
“未來之城”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從左到右依次是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宋海濤、浪潮工業互聯網副總經理龐松濤、新華網移動事業群總經理陳華、中國信通院總工程師胡堅波、華為數通CTO唐新兵、新華三中國區副總裁鄧偉、航天云路董事長唐霞、重慶沄析總經理楊帆
論壇上,中國信通院總工程師胡堅波發表了“鏈網協同,攜手構建‘未來之城’”主題演講。從“未來之城”的提出背景、總體視圖、實施路徑三方面正式發布了“未來之城”行動計劃。他提到,“未來之城”行動計劃是面向數字經濟發展的模式和行動指南,包括:數字底座、公共平臺、創新引擎、發展載體四個層次。其中,最基礎的是以鏈網協同為核心的可信數字底座。胡堅波也呼吁產業合作伙伴加入伙伴計劃,共同打造“未來之城”。
一、“未來之城”是面向數字經濟的行動指南和計劃
胡堅波指出,進入到21世紀,全球的科技創新進入密集爆發期,信息革命的時代正從自動化走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很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全球科技的版圖和產業生態格局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抓住這次技術變革的機遇,大到國家,小到公司都必須要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黨和國家領導非常重視我國數字化的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提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生態,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新型基礎設施就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
目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下沉至縣區/園區, 84%的縣區明確提出將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近50 個縣域明確提出產業數字化的需求。 圍繞縣區/園區開展數字化轉型,各地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不少好的經驗,所以產業園區/縣域正成為區域數字化轉型的落腳點。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區域的定位和產業布局不清晰,招商引資不精準,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方式存在困難,人才缺口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信通院提出了“未來之城”行動計劃,它是一個戰略性的行動計劃,是面向數字經濟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和行動指南。
二、“未來之城”的整體視圖
“未來之城”以打造數字化轉型的標桿城市,建設數字化驅動的虛實交融的“智能之城”、“連接之城”、“活力之城”、 “信用之城”、“綠色之城”為總體目標,實現促進數字經濟的高速增長、培育先導示范區、遴選獨角獸企業、加深各界新合作的良好效能。
胡堅波介紹了“未來之城”的四個板塊,數字底座、公共平臺、創新引擎和發展載體。
第一層,數字底座。通過搭建數字基礎設施,夯實“未來之城”底座。
數字基礎設施底座包含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數字底座以數據為生產 要素推動萬物互聯互通,助力產業數字化水平提升,提供融合創新服務。
第二層,公共平臺。通過提供多層次服務,助力“未來之城”釋放新動能。
公共平臺包括公共技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可分為企業服務平臺和產業服務平臺。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有效提升企業運行效率、產業合作效率;搭建公共技術平臺,降低企業研發和使用新技術成本和門檻。
第三層,創新引擎。
首先,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作為精準發力點,構筑“軟環境”,打造創新發展“硬實力”。
其次,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作為精準發力點。瞄準未來之城發展的動力和杠桿,信通院從人才培育和科技創新層面推動“未來之城”的創新引擎建設。
中國信通院的培訓品牌“智能+學院”,是中國信通院聯合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起的新型教育平臺,聚焦工業互聯網、5G、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五大領域培養更多優秀從業者為目標,依托國家頂級節點為代表的國家戰略性新型基礎設施,面向產業數字化轉型,從理念、技術、到場景和經營實踐設計課程體系,并通過線上平臺、線下仿真、實訓基地等方式加速技術落地和產業創新。
第四層,發展載體。主要為創新中心和工業互聯網園區。
(1)建設創新中心作為發展載體,形成“未來之城”發展策源地,同時落地特色產業園區,開創“未來之城”新示范。
創新中心定位成為地方的“創新發展策源地,協同發展新標桿”,助力地方政府、重點企業、研究 機構、產業園區搭建典型應用體驗環境,提供基礎設施在技術驗證、模式創新、應用推廣等方面的策劃方案,促進地方形成建設、創新、測試、體驗、推廣等一攬子服務。
(2)落地特色產業園區,開創“未來之城”新示范。
工業互聯網園區是“未來之城”的主要建設載體之一,涵蓋園區產業支撐、特色產業服務、園區智慧管理、園區智慧應用及解決方案等核心能力,包括園區數字底座、特色產業服務平臺、園區智慧管理、創新培育中心等數字化體系。
根據已有地區的實踐,特色園區的底座除了網絡功能之外,還構建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和“星火·鏈網”這一具有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這種特色的基礎設施可以具有很強的吸附效應,將相關的資金、企業、人才吸附到地方,同時為地區構建了特色的產業服務平臺以及相關的解決方案,通過一個園區的建設推動各地的數字化轉型。
三、“未來之城”的實施路徑
胡堅波表示,首先應該有一個頂層規劃,面向每一個地方、城市和園區特點的差異,針對性進行產業布局的規劃,考慮基礎設施的規劃,要構建什么樣的數字底座,要構建整個園區運營的規劃,包括戰略層面、管理層面的。然后,再通過先導區和實驗區建設作為抓手開展“未來之城”。以車聯網為例,如果這個區域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是主要產業就可以以構建車聯網先導區為目標,從整個車聯網先導區的規劃到平臺建設,到服務整個車聯網先導區完整的建設,通過這樣一個抓手來實現“未來之城”。
此外,胡堅波還表示,“未來之城”計劃的推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向地方輸入創新理念和資源,也需要反復激活地方的原有的資源。所以,中國信通院也策劃了“雙推雙看”特色模式的活動體系,將全國的優質企業推到地方,讓地方了解全國的整體發展情況,學習先進經驗,助力地方打造鏈網協同產業高地;將地方的政策優勢、產業發展趨勢、建設成果、標桿企業推介到全國,讓全國看到地方的發展與變化,增強地方的產業影響力和吸引力。通過不斷的產業資源匯聚、交流、互動、轉換,穩步構建圍繞數字基礎設施的共榮生態,形成所在地特色發展思路、實踐、范式。
“未來之城”擬實現從數字底座、公共平臺、創新引擎和發展載體的閉環體系,各個環節都需要聯合產業合作伙伴共同探索、部署和完善。中國信通院發起的“未來之城”合作伙伴計劃,是希望跟產業各方共同的合作,圍繞園區以及城市共同來打造和促進數字化轉型,共同推進兩個強國的建設,歡迎大家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