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宇 徐金忠
6.35%
廣發多因子混合在二季度凈值增長6.35%,截至二季度末,廣發多因子混合的規模達181.34億元。
同時管理專戶產品和公募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因為其絕對收益目標以及操作靈活機動的特征,引發投資者關注。隨著基金二季報披露,“專戶派”基金經理的最新管理規模和投資思路也浮出水面。數據顯示,二季度“專戶派”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有進有退,整體投資業績較好地展現了絕對收益的風格。對于下半年的投資機會,多數“專戶派”基金經理表示,結構性行情中可以積極作為,但需要應對波動的風險。
管理規模增減不一
基金二季報顯示,在部分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基金經理中,不少是“專戶派”。例如,截至二季度末,中歐基金王培管理的7只公募基金總規模約263.74億元,同時他還管理著3只專戶產品,總規模約37.22億元。對比發現,一季度末王培管理的6只公募基金總規模約242.45億元,他管理的3只專戶產品總規模則為35.45億元。可以看到,二季度王培的公募和專戶管理規模均有增加。
同樣是中歐基金的“名將”,袁維德在二季度末管理著4只公募基金,總管理規模約為230.13億元,同時他還管理著1只專戶產品,規模為16.02億元。一季度末,袁維德的公募管理規模為247.78億元,專戶管理規模為14.32億元。不難看出,其二季度公募管理規模和專戶管理規模一減一增。
此外,泓德基金鄔傳雁在一季度末管理著6只公募基金,總規模約為212.70億元,同時管理著1只專戶產品,規模約8534.39萬元。截至二季度末,鄔傳雁的公募管理規模約為226.08億元,專戶管理規模約為5831.86萬元。在公募管理規模增長的同時,專戶管理規模有所縮水。
在廣發基金,廣發多因子混合的兩位基金經理唐曉斌和楊冬都有專戶經驗,其中楊冬現在還擔任廣發基金專戶投資部副總經理。基金二季報顯示,唐曉斌管理著5只公募基金,總規模約267.90億元,同時他還管理著1只專戶產品,規模為2.10億元;楊冬管理著3只公募基金,總規模約226.25億元,同時他管理著4只專戶產品,總規模約4.67億元。
重視絕對收益
在管理專戶產品時,絕對收益是基金經理非常重視的一個方面,所以從專戶產品轉戰公募基金產品,很多有專戶管理經驗的基金經理也十分重視絕對收益。
一位有專戶管理經驗的基金經理表示,追求絕對收益的理念使得他在投資上追求穩健的回報,重視回撤的控制,希望給投資者帶來更好持有體驗。另一位在專戶領域有近十年投資經歷的基金經理則表示,專戶投資的策略相對豐富,這讓他廣泛涉獵了股票、可轉債、定增等多個領域,現在在管理公募基金時,他也會運用多資產的視角,選擇性價比最高的資產,在平滑波動的同時,盡可能增厚收益。
那么,在實戰中,“專戶派”基金經理的身手如何?
整體而言,“專戶派”基金經理在二季度實現了不錯的投資業績。例如,二季度,廣發多因子混合繼續持有非銀行金融和部分優質成長股。基金經理唐曉斌和楊冬表示,目前,非銀行金融業的長期邏輯并未破壞,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權益資產是為數不多的能滿足居民資產保值增值要求的資產。廣發多因子混合在二季度凈值增長6.35%,截至二季度末,廣發多因子混合的規模達181.34億元。
二季度,王培管理的中歐行業成長混合整體維持了前期的配置思路,增配部分穩定性行業,同時增配了部分超跌行業,主要集中在消費領域。同時,對組合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個別制造業方向進行了調倉,整體倉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雖然對市場的判斷較為有效,但是股市后期的反彈節奏也超出了預期。”王培表示。二季度該基金的A類、E類、C類份額凈值表現均戰勝了業績基準。
華泰柏瑞基金的基金經理沈雪峰在二季度末管理著50.09億元公募基金和31.39億元專戶產品。她在基金二季報中明確表示,面對多重利空交織的市場,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投資策略,前期降低倉位,高度分散投資,力爭在不利的環境下減少跌幅。在后期市場出現反彈的轉折點后,采取了先等反彈趨勢確立,再多賽道分散布局優質個股的方式,逐步收復失地。以她管理的華泰柏瑞品質優選混合為例,二季度該基金的A份額凈值增長率為7.72%,C份額的凈值增長率為7.58%,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4.56%,體現了良好的超額收益能力。
積極看待后市
那么,這些“專戶派”基金經理如何看待接下來的投資機會?
唐曉斌和楊冬在基金二季報中表示,無論從市場的絕對估值還是從股債利差看,市場均已近乎進入到底部區域,應該更為積極一些。這就像2018年一樣,政策底總是先于市場底出現。現在市場整體進入到較為合理的估值水平,與其不斷博弈底部反轉的行業,不如把精力放在尋找基本面持續向好、具有較好成長空間的行業。5月份以來,反彈較好的行業都是行業發展趨勢較好、成長性突出的細分行業。
王培表示,A股的結構性行情依然非常顯著,尤其是在傳統能源和資源品價格高企的背景下,新能源行業不管是基本面還是情緒面,都較其他行業有明顯的優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而智能化帶來的汽車行業的革新也成為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