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10月28日電 (記者 傅煜)40年前,長沙與相隔萬里的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牽手”結好,成為中非第一對正式締約的友好城市。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上,發現5萬多件產自長沙窯的瓷器,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長沙便與非洲有著密切的經貿往來。
這由來已久的“非長”情緣,而今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乘著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湖南自貿區”)建設的東風,作為其主力軍,長沙不斷探索對非經貿合作新路徑、新機制,錨定“對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目標大膽闖、大膽試,推動雙邊貿易結出豐碩成果。今年1至8月,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對非貿易迎來井噴式增長,實現對非進出口額51.4億元,同比增長298.8%。
制度創新“紅利”顯現
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是中國對非“九項工程”中的重要舉措。在中國已獲批設立的21個自貿試驗區中,湖南自貿試驗區是唯一定位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改革創新試驗田。掛牌建設兩年來,一系列制度創新實踐,讓長沙與非洲的經貿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在第四屆雙品網購節暨非洲好物網購節(湖南專場)期間,非洲友人現身直播間帶貨。 自貿長沙片區雨花管委會 供圖針對非洲國家外匯短缺、中國企業收匯難問題,作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核心區,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雨花區塊先試先行開展對非本幣結算貿易試點,試點企業湖南省對非易貨貿易公司積極開展對非易貨貿易,目前已成功對非洲4個國家開展12單易貨貿易試單。這讓一些即便“兜里沒錢”的非洲朋友,也能來湖南“買買買”。
今年初,該企業還探索搭建了中國首家跨境易貨貿易B2B服務平臺。“目前平臺已有近兩百個注冊客戶,我們采取的‘易貨貿易’方式,即滿足了非洲當地的消費需求,又節省外匯,還能擴大當地出口。”企業負責人陳細和十分看好其市場前景。
目前,中國企業與非洲的結算以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為主。非洲不少地區外匯短缺,眾多“走出去”的中企對于非洲幣種結匯有著迫切需求。
聚焦中非經貿合作在金融方面的瓶頸,集政策研究、產品創新、跨境人民幣清算、投融資、交易銀行、大零售、信息服務、跨境人民幣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對非金融服務中心——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在雨花區塊誕生。
自成立以來,該中心一直致力于為中非經貿參與各方提供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尤其是打通中非之間的資金流通閉環、提供對非貨幣兌換及非洲小幣種套保服務。目前,這個“跨境中心”已開通南非、尼日利亞、加納、肯尼亞、博茨瓦納、贊比亞等6個非洲國家的對公即期結售匯業務。今年6月,中心完成中國首筆肯尼亞先令跨境匯款及結售匯業務,為中非經貿參與各方提供了匯兌便利化新通道和匯率風險管理新工具。
不僅如此,從首個市場采購貿易風險補償機制到首個中非經貿專業研究機構,再到首個中非直播電商孵化中心等,這一系列“首吃螃蟹”之舉,有效推動了企業聚焦和貿易放量。“看好制度創新可能帶來的巨大紅利,片區吸引了大量中非經貿企業入駐。”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雨花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肖向東表示。
打造“非品”在華發源地
埃塞俄比亞咖啡、坦桑尼亞腰果、盧旺達辣椒醬……漫步于風格各異的非洲各國展館間,琳瑯滿目的非洲特色商品引得來客紛紛駐足。位于長沙高橋大市場的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范園,是探索中非經貿合作新機制的重要載體,其中非經貿博覽會常設展館設有37個非洲國家館等展廳,在此可“一站式”體驗非洲風情,嘗遍非洲“好味”。
與展館同樓棟、擁有12000平方米直播基地的中非電商直播孵化中心,在各社交平臺通過直播帶貨方式,不間斷推薦非洲好物。一些非洲友人時常現身直播間,帶網友“云參觀”非洲風土人情和產品生產過程。
“長沙-亞的斯亞貝巴”貨運航線首航儀式現場。 湖南機場集團 供圖對非洲產品進行本地化推介的同時,中非經貿園還通過非洲非資源性產品全產業鏈建設、品牌化打造等方式,助力“非品”入湘。“我們已布局咖啡、腰果、碧根果等6條非洲進口產品產業鏈,培育出100多個非洲品牌產品,目標是將這里打造成非洲產品、品牌在中國的發源地、核心區。”肖向東說。
以湖南推動準入的第一個非洲非資源型產品盧旺達干辣椒為例,通過從種植、貿易端到國內品牌設計、加工生產,再到市場流通的政府全周期引導和培植,以往“養在深閨”的盧旺達辣椒與湖南豆豉“碰撞融合”,變身擁有好聽中國名字的“火酋長”辣椒醬,很快獲得國內市場認可。
“產品升值后,許多非洲辣椒供應商都愿意將辣椒出口過來,直接帶動貿易的放量。”肖向東介紹,依托全國第二大綜合性市場高橋大市場健全的流通體系,非洲產品到了這里后,無需擔心銷路問題。
從中非經貿園孵化的非洲特色品牌,現已陸續進駐長沙各大商圈商城,讓長沙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嘗遍非洲好味。作為全國首家以“非洲咖啡文化博物館”形式打造的非洲咖啡在華營銷中心,小咖主依托高橋完善的渠道體系,建立了烘焙、包裝、供應鏈為一體的系統,致力于推廣非洲咖啡產品、傳播咖啡文化,目前已在長沙核心商圈開了多家門店。
對非貿易駛入快車道
7月27日,從長沙直飛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貨運航線在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開通。這是湖南首條直飛非洲的全貨機航線,為湘非經貿往來、人文交流搭建了一條便捷的“空中之路”。
該航線往返飛行時長約22小時,其開通將有利于打通經貿聯系壁壘,推動企業對非投資,促進中非貿易發展,也將在服務中非政治、經濟、人文交流合作大局,助推湖南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中發揮重要作用。
“現在,長沙形成了穩定的‘一客一貨’中非航空通道,來自肯尼亞的鮮花、馬達加斯加的海鮮,最快11小時就能運抵長沙。”長沙市政府物流口岸辦負責人介紹,長沙將依托新開湘非貨運航線,不斷提升對非集貨中轉能力,努力打造成為全國對非航空客貨運門戶樞紐。
依托片區臨空、口岸、自貿、綜保區等優勢,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所在的長沙自貿臨空區塊,正著力打造全國對非航空貨運集散中心、高附加值產品加工中心;依托對非陸路卡航和湘粵非鐵海聯運,長沙金霞經濟開發區正打造多式聯運的陸港型物流樞紐......突破空間距離的阻礙,加速拓展的對非物流新通道,讓長沙與非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便利。
隨著自貿區建設加速推進,長沙與非洲的經貿往來駛入快車道。今年1-8月,長沙對非洲貿易166.7億元,增長89.4%。
交出沉甸甸“答卷”的長沙正朝著更高目標砥礪前行。同樣在今年7月,長沙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長沙市打造對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實施方案》,劍指未來5年對非貿易總額破500億元,引進和培育重點對非經貿合作企業500家以上。
支持自貿區長沙片區芙蓉區塊發展非資源性產品研發與加工基地,建立中非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支持長沙高新區建設湖南中非經貿國際交流中心,支持岳麓山大科城建設非洲留學生創業基地;推動自貿區與其他區縣(市)、園區、平臺的產業、技術、人才、金融等方面聯動發展,建立中非特色產業合作“飛地園區”......該方案提出構建區域聯動發展“多基點”,將圍繞三大板塊、十四項任務奮力作為,努力將長沙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方對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