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創中國·蘊育技術創新源動力”專題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辦。國務院參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在會上表示,未來可能要人機協同,選擇人工智能技術是來幫助人類而不是替代人類。這是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人類去創造新的“人”的意義。
薛瀾指出,新技術上具有兩面性,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帶來風險,企業在創新過程中要有預見性的設立防范措施和進行風險治理,對企業創新的挑戰更大,但也更激動人心,要冷靜、熱情地擁抱智能時代。
座談會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銳解讀“智創中國”的深刻意義認為,“智”代表智慧化生存,智能化發展模式需聯動“政產學研經介貿媒”各方力量。中外人工智能企業、新型機構、研發組織,應共同探究智能時代下未來發展愿景,推動智能時代到來。應通過傳播科技、服務創新、促進創業、創造價值,在創意無限中創造時代精神財富和時代價值高地。“創”不僅代表好的創意和創新,還表示各方力量應該通過實體經濟實現產業振興,共同創造價值。
陳銳表示,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作為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希望和各方共同秉承科學家精神、大國工匠精神,推動現代化國際傳播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