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啟動省際骨干傳送網400G OTN新技術試驗網設備集中采購,開啟了400G OTN規模商用“第一標”。推進400G產業成熟,加快800G/1.6T技術研發,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光傳輸產業鏈上下游正加快夯實新型基礎設施底座,助力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11月9日下午,在400G/800G與全光網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中國移動研究院基礎網絡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晗立足400G步入商用元年這一關鍵時間節點,針對未來400G應用如何從骨干網走向省域網、城域網,未來800G應當如何部署研究,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400G超長距規模商用已啟動,光通信邁入超寬譜時代
當前,在東數西算等算力網絡新業務的驅動下,光網絡已迎來以400G超寬譜傳輸為標志的第五次重大技術變革,以實現Pbit級上千公里的傳送,可以說400G是新一代的光傳輸技術。
李晗介紹,400G系統面對超高速率、超寬頻譜和新型信道損傷等全新挑戰,通過光器件、有源模塊和光系統架構三大技術變革以實現骨干網由100G到400G的代際演進。
今年以來,中國移動發布了世界最長距離400G光傳輸現網技術試驗網絡,召開3次技術發布會推進實現400G長距傳輸3項試驗紀錄,為構建算力網絡的大帶寬、低時延全光底座打下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隨著中國移動啟動業界首次400G QPSK技術規模商用,更加堅定了中國產業以QPSK作為400G骨干全光網的技術基石,牽引高波特率光模塊、C+L一體化、超寬譜系統等技術和產業加速發展”李晗講道。
總體來看,400G超長距已啟動規模商用,明確QPSK為400G 骨干長距傳輸方案,國內主流廠家就激光器、EDFA、WSS等核心器件全面支持12THz C6T+L6T波段,光通信邁入超寬譜時代。
隨著目前400G在骨干網步入商用,行業逐漸開始探討400G在中短距的省域網和城域網中該怎樣部署應用、有哪些技術可以沿用、又有哪些策略需要更新,對此,李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面向省域傳輸場景,李晗認為存在400G 16QAM-PCS、QPSK兩條潛在技術路線,應重點結合傳輸能力和部署成本綜合考慮。具體來看,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將16QAM-PCS、QPSK收斂至一種調制格式,所有省域場景采用統一技術;二是16QAM-PCS、QPSK兩種技術方案并存,面向不同省域需求選擇使用。
面向城域傳輸場景,李晗提出目前存在400G 16QAM、16QAM-PCS兩條潛在技術路線,應重點結合頻譜效率和低成本部署綜合考慮。
具體來看,城域網絡部署需考慮OXC組網和OLP保護引入代價,16QAM可以低成本滿足數據中心互聯及城域網部分需求,16QAM-PCS相比16QAM傳輸性能提升4dB,可覆蓋城域傳輸主要場景。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16QAM-PCS存在C6T 60波、C4T+L4T 80波、C6T+L6T 120波三種方案,城域網是否引入C+L仍待研究。
800G長距傳輸需向C+L+S多波段進一步探索
在400G規模商用逐漸走向深入的同時,行業也在探索800G的前瞻部署。“800G時代,G.652.D無法滿足長距骨干需求,G.654.E成為更佳選擇,G.654.E光纖將迎來高速發展期。”李晗表示。
在G.654.E光纖加速部署發展的當下,李晗也表示,在面對S+C+L超寬譜應用方面,仍需解決現有G.654.E光纖指標與寬譜系統間的失配問題,實現截止波長、宏彎損耗等參數性能的改善。
談及800G長距傳輸,李晗介紹到,基于90GBd的64QAM-PCS,采用G.654.E+混合放大,實現了800G 1000km+極限傳輸;基于130GBd的16QAM,采用G.652.D+EDFA放大,實現了800G 880km極限傳輸。重用400G時代130GBd產業鏈難以滿足800G骨干長距傳輸需求,需要采用更低階數的調制格式以提升800G傳輸性能,需攻關180GBd以上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推動光電器件向更高波特率突破。
據李晗介紹,為探索超Tb/s單波及S+C+L波段滿波配置下單模實芯光纖的傳輸性能,中國移動已經聯合業界開展了單波凈速率超Tb/s的S+C+L多波段滿波配置超寬帶實驗,在2×75km G.654.E光纖上實現了總容量144.67Tb/s的單波超Tb/s級滿波驗證。
面向未來,李晗表示,800G面向長距傳輸還需從C+L進一步向C+L+S多波段探索,G.654.E光纖、180G以上高波特率器件等核心技術仍需產業協同開展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