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培訓賦能”引領產業工人素質躍升 筑牢制造強國人才根基
央視網消息:產業工人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農民工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等部門印發意見,明確到2030年,資助不少于200萬名符合入學條件的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以適應各個產業領域的加速變革。然而相較我國近3億農民工總量,如何讓更多農民工變身高素質現代產業工人,破解“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難題呢?
這是曾經的煉鋼廠,這是現在的煉鋼廠;這是曾經的工程機械生產線,這是現在的工程機械生產線;這是曾經的快遞分揀線,這是現在的快遞分揀線。
您剛才看到的就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數智化的先進設備后,車間里發生的顯著變化。機器多了,人少了,生產效率還提高了,產業變革給原來許多靠手藝活吃飯的農民工帶來了新考驗。
山西:從“重生產”到“重培訓” 產業工人素質提升
設備越來越好,農民工有早日接受培訓的需求,如何讓農民工完成轉型?我們先來看山西呂梁的做法。
山西呂梁98%的企業是民營企業,全市五十萬職工中三分之一是農民工,對呂梁來說,狠抓農民工素質提升不是一道選答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這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持續進行產業轉型,也探索出了一條穩步提升農民工素質的路徑。
在山西呂梁市的這家汽車玻璃制造企業,無塵生產車間里,幾位工人正把比頭發絲五分之一還要細的鎢絲安裝到設備上,如今這里十分鐘就能生產出一批用在汽車前擋風玻璃上的夾絲玻璃。和傳統汽車玻璃相比,夾絲玻璃夾層中布滿了細小的金屬鎢絲,通電后發出的熱量,能快速融化玻璃外表凝結的水霧、霜和冰。
這條汽車玻璃布絲生產線去年5月投產,新設備的使用,讓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切割、磨邊、打孔等工作不再需要人力完成了,而熟悉設備操作界面、參數設置、運行流程,能夠完成更精細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則變大了,一些農民工就是借著設備升級的契機,通過培訓成為了山西省首批汽車玻璃布絲工。
從2017年起,呂梁市借著國家啟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東風,推動企業不斷加大產業工人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已組織職業技能提升培訓55.23萬人,其中培訓農民工就已達11.28萬人。在山西東義集團,集團2萬多名職工中,農民工占比超過75%。這幾年,企業每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落實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責任。要求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國家政策的加持疊加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呂梁,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從“重生產、輕培訓”向“重培訓、強技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