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反ESG運動,這場席卷ESG界的黑天鵝事件,正成為輿論焦點。2024年開年,反ESG的聲音還在持續發酵。
1月21日,美國最大石油供應商埃克森·美孚正式向ESG投資者開炮:埃克森·美孚對美國和荷蘭的兩家ESG投資者發起訴訟,以阻止他們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再次提案,要求公司“制定范圍3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幾天前,“ESG已成為美國企業界的一句最新臟話”——這篇源自華爾街日報總編輯的一篇文章,直言不諱地揭示了美國反ESG浪潮,成為火遍ESG圈的一篇爆文。
從備受追捧到質疑不斷,ESG的光環開始褪色。區區三個字母,何以引發席卷政界、企業界和公眾的一場輿論之爭?
反ESG運動,究竟在反對什么?
“ESG是一場騙局“,”ESG評級是魔鬼的化身“。早在2022年,馬斯克就因特斯拉的ESG評級不夠高,炮轟ESG理念。
如今,這一問題更是上升至政治層面。美國成為反對ESG呼聲最大的國家,ESG議題儼然已淪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立場之爭的“工具”。多數民主黨人支持ESG規則,而多數共和黨人則持反對態度。
批評聲音認為,ESG理念損害油氣、煤礦等傳統行業的利益;也有人認為ESG會限制企業自由發展,資本無權以ESG的名義對企業提出要求。
例如,得克薩斯州占美國石油產量的43%,是當地支柱產業。但在ESG投資理念下,對化石燃料的天然排斥顯然觸動了當地根本利益。2021年6月,得克薩斯州頒布法律,并成為美國首個提出反ESG法案的州。
截止目前,美國至少有20個州出臺了反ESG法規。
“去年3月,美國現任總統拜登首次行使否決權,否決了一項反ESG法案。國會通過的法案,總統可以行使否決權進行否決,這是ESG走向政治化的典型表現,足以體現沖突之深。疊加美國今年的總統大選,這一分歧會更激烈。”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對36碳表示。
于是,企業也開始紛紛“避嫌”。可口可樂公司的《商業與ESG》報告,在2023年更名為《商業與可持續發展》,擯棄了多年一直使用的“ESG”一詞。2023年,很多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報電話會上,也已鮮少提到“ESG”。
來自政治環境的壓力,更讓投資者壓力倍增。全球最大資管集團貝萊德的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曾是ESG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但他在去年明確表示將停止使用這個詞。在他看來,ESG已經“武器化”了。
郭沛源談到,目前歐美都出現ESG之爭,但存在本質不同。美國當前興起的是“ESG有害論”,認為ESG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會破壞投資者回報、危及養老金的安全,成為不同黨派之間的站隊問題。這和歐洲的“反漂綠論”有明顯差異,歐洲市場認同ESG價值,但因ESG過熱,資產參差不齊,所以不斷出臺法規加強監管,目的在于推動ESG市場有序發展。
近三年美國反ESG監管法規進展,數字代表法規總數。圖源:Datamaran
另一大爭議點在于:ESG真的可以和盈利劃等號嗎?
據晨星數據,ESG基金在美國遭遇首次資金外流,去年第四季度投資者從美國ESG基金中撤資51億美元,全年總計撤資130億美元。2023年下半年,ESG基金發行幾近停滯,僅發售了6只基金。
企業以盈利為導向,但ESG中有太多財務指標之外的因素。很多企業的ESG工作剛起步時,都是一筆成本項。特別是當經濟整體面臨放緩,更加劇這一問題的敏感度。
海南綠色發展國際咨詢有限公司ESG高級分析師黃蕾向36碳表示:“ESG作為一種長期主義理念,企業很難在1、2年內看到明顯變化,保持耐心和定力很重要?!?/p>
她談到,ESG投資策略下所倡導、剔除的行業也會受宏觀大環境影響。例如新能源車,因為屬于周期性行業,本身和國內外宏觀經濟經濟波動的相關性較強;在被剔除的一些行業,例如煙草等行業相對屬于非周期性行業,不論經濟走勢如何,人們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都不會有太大變動,收益相對平穩。
ESG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企業理應對內部治理、環境、社會負責,本就是正向價值觀。但ESG本身也包含“時間”這一要素,是對未來的預判和風險防控,是可持續的財富創造,而非短期股價上漲。
從本質上講,很多公關危機都是ESG危機。比如去年發生的桃李面包中吃出刀片、H&M陷入漂綠質疑等事件,背后都源于企業未能足夠重視生產安全、勞工權益、環境影響等因素,而這些都是ESG體系下的重要指標。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在2019年在1月發生致命潰壩事故后,向273名受害人及其家屬支付總計1.295億雷亞爾的賠償金(約合1.89億元人民幣),這是巴西歷史上事故責任方支付的最高額的一筆賠償金。
這也足以說明,ESG風險直接與財務后果掛鉤。若不重視,則會成為隨時爆發的不定時炸彈。
“ESG理念本身并不是矛盾所在。如果大家認同ESG理念,但現有ESG投資方法沒有帶來好的掙錢效應,那應該調整的是方法,而不是否認這個道理。”郭沛源說。
2019年1月25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一處礦區發生潰壩事故,引發大規模泥石流。圖源:視覺中國
對ESG名詞祛魅,方法論才是關鍵
“從另一個角度看,ESG從一個小眾話題,如今衍生為各個派別的討論,也是逐漸走向全球共識的信號,但這其中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被重視。”黃蕾談到。
一個常見問題是,ESG在實操階段常常會遇到潛在沖突,出現厚此薄彼的情況。
黃蕾向36碳表示,一些投資機構減少對于煤炭、石油等傳統行業的投資,但實則會觸及大量傳統行業比如煤礦工人的員工利益,如低碳轉型導致的失業等,未能充分考慮環境因素(E)和社會因素(S)之間的矛盾,直到這兩年“公正轉型”開始被重視,即在能源低碳轉型過程中既要考慮低碳轉型、保障能源安全還要保障就業機會和社會穩定。
“企業不可能對ESG下所有議題做到無差別覆蓋。理想方式是:企業基于主營業務,根據利益相關方需求對議題進行優先級排序,基于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提升ESG管理,還要以整體視角看問題。
比如可以借鑒歐盟提出‘無重大損害原則’的概念,即被納入可持續金融支持范圍的項目在促進對1個環境正面影響的同時,不能對其他5個環境方面有重大的負面影響。例如水力發電是降碳的項目,但要同時考慮生物多樣性影響。” 黃蕾說。
另外,一些企業把ESG簡單理解為綠色低碳,或主要強調環保和社會責任,甚至片面理解為“做慈善”,而忽視公司治理(G)的重要性,這更不嚴謹。真正的ESG是E、S嵌入G中,內化為公司管理基因。
“公司治理是撬動企業ESG轉型的支點。如果公司董事會和高管都自覺推動,那么叫不叫ESG就不重要了?!币晃籈SG專家告訴36碳。
因此,特斯拉不能因為生產新能源汽車,就成為ESG優等生;??松梨谝膊荒芤驗樯硖幨突ば袠I,且增長放緩,就理應備受質疑。
ESG難做,另一大痛點來自不同評級機構的“自說自話”。當前ESG評級方法百花齊放,缺乏標準化成為普遍現象。不同評級體系有各自的標準和底層數據,讓評級邏輯成了“黑匣子”。
同一家公司,可能會在不同評級體系下出現不同結果,致使投資者失去信任感。
實際上,如果全球只有一個ESG評級標準,其合理性同樣有待考證。不同國情體質、行業領域背景下,很難有一個評級體系全面評價。比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環境指標必然有差異。
黃蕾談到,評級有效性還是要交給市場去檢驗,需要時間。目前評級機構能做的就是盡量保持透明度,很多國際頭部評級機構已做出改進。例如明晟(MSCI)在網站上公布了涵蓋環境、社會和治理支柱的33個關鍵議題結構和重要性程度,但不能要求評級公司把所有的底層邏輯都全盤公布,目前這仍然涉及商業機密。
伊利股份在不同體系下的不同評級結果。圖源:新浪財經ESG
“評級是重要的檢驗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也不是最終答案。企業在借助評級提升ESG信披質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時,將外在標準轉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助力,才是最重要的目標?!肮嬖幢硎?。
郭沛源也談到,因為市場結構和發展階段差異,美國的反ESG趨勢不會直接影響中國市場。目前中國ESG市場正處于上升趨勢,處于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的階段,并在探索自身的發展路徑。2022年11月,中國上市公司協會ESG專業委員會提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認同的ESG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這類做法還會增多。中外ESG發展將呈現“和而不同”的特點。
當ESG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種種質疑開始相伴而生。但是,ESG本身并無立場可言,攻擊這三個字母本身并沒有意義,更不需要一場場“運動”去驗證其真偽。
質疑聲中,實則反映出ESG在經歷過野蠻生長階段后,暴露出的方法論問題,而這些才是需要去逐一擊破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