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廣州日報」
2021年下半年,即將迎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這標志著中國將正式進入“探日時代”。探測任務受到全球關注。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由國家航天局批復立項,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用戶方為南京大學。該衛星成功發射后,將實現國際首次全日面Hα波段光譜成像觀測。同時該衛星將首次在軌應用磁浮技術,實現平臺艙、載荷艙可分離式構型設計,可實現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對我國衛星空間科學探測及衛星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一直受到關注,除了尖端的技術,航天器的名字也經常吸人眼球。受到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熏陶,“種花家”在給航天器起名上多與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相關。2004年,探月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2011年,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命名為“天宮一號”;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動,任務命名“天問一號”,出自屈原的《天問》......從神舟到鵲橋,從墨子到祝融,我國航天器的名字不僅充滿詩意,相互之間更有著緊密聯系,這些標志著中國航天人奮斗史的大國重器,被一個個源自中國傳統神話的名字刻下了浪漫的符號,不僅體現著華夏民族連綿不斷的文化底蘊,更見證著中國人一步步實現先人偉大暢想的光榮歷程。
為了給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帶去全國人民最深情的祝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決定面向廣大網友為它征集一個響亮的名字,最終將從全部征名作品中評選10個名稱,為作者送上精美航天文創并進行專家評審,最終確定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名稱,于衛星發射成功之際擇機公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509所副所長王偉早前表示表示,中國即將發射的太陽雙超衛星的主要科學載荷為太陽Hα成像光譜儀,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太陽Hα波段的光譜成像探測。通過對這條譜線的數據分析,可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制,顯著提高中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同時,該衛星采用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平臺(簡稱“雙超”衛星平臺)設計。通過采用平臺艙、載荷艙磁浮可分離式設計理念,將實現載荷艙的超高精度指向與穩定控制,較現有水平提升1-2個數量級。
第13屆中國航展首次展示了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這顆衛星計劃在10月中旬擇機發射,將運行在距離地球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通過攜帶的太陽空間望遠鏡進行觀測,在太陽物理、太陽大氣等方面提供一手觀測數據。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歡歡 通訊員:柴躍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歡歡 通訊員:柴躍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歡歡 通訊員:柴躍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