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遂川:培養“新農人” 鄉土人才開啟鄉村振興之門
大江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劉祖剛、記者彭曉華報道:一場由單純的“農民”向“職業農人”的華麗轉變過程,如今正在吉安市遂川大地上精彩上演,“新農人”們在當地廣袤田地上,盡情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據了解,遂川縣不斷完善體系,創新模式,舉辦了多期高素質的農民培訓班,將更多培訓資源傾注于現代“新農人”,讓學員學成后投身于現代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周棣華是該縣珠田鎮一名00后大學生,此前因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報名去了該縣農作物種植專業培訓學校學習現代農機技術,通過不到半年的培訓,目前他已經成為當地農人的“守護神”。每當遇到蟲害時,他和團隊的成員們就會夜以繼日地奔走于田間地頭,這些扎根鄉村的“新農人”“田秀才”“土專家”,已成為了老百姓眼里信服的鄉村“大V”。
將培訓課堂開在果園里
人才是打開鄉村振興大門的“金鑰匙”,鄉土人才是鄉村人才資源的“金種子”和生力軍。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鄧娟表示,以往培訓的學員年紀都偏大,白頭發者居多,如今的學員越來越年輕了,45歲以下的男女學員基本維持平衡,這些學員的文化大多數是初中和高中水平,個別人還擁有大專以上學歷。這一群體普遍都很年輕,思維活躍,精通電腦,容易接受抖音、直播帶貨等新鮮事物。
她告訴記者,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現在對農民素質和鄉村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訓內容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內容也從過去單一的“種養”轉向了“三產”融合,課程設置也從技術類延伸到了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等,其中,以電子商務、農村金融、鄉村振興戰略等課程最受歡迎,當地很多小有名氣的“網紅”,都參加過新農人的技術培訓。
從培訓轉向培育,盡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了質的變化。除了授課培訓外,還要全過程地跟蹤、全方位地賦能、全鏈式的培育,通過“孵化”讓新農人“破殼而出”。
今年34歲的羅相淮,退役后就慕名去了遂川縣農作物種植培訓學校參加培訓,因表現優秀,他被吸納進了合作社就業,主要從事育秧、插秧、飛播等機械作業。據合作社負責人王小蘭介紹,除了羅相淮外,另外還有2位學員也被引進合作社來就業,并還安排了老員工去“以師帶徒”。
為了讓課程更接近實踐,遂川縣將培訓課堂搬到了果園內、菜地里、水塘邊,并請來了業界成功人士言傳身教,講授“怎樣賣好產品”“怎么用好網”“怎樣不踩雷”等課程,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讓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新農人”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