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以“數字創新賦能新型工業化”為主題的“2024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在浙江寧波舉辦。
中興通訊首席發展官崔麗在開幕式上以《四維升級,賦能新型工業化》為題發表演講。她認為,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升級,最重要的路徑之一就是結合數智技術在底層的核心突破、基礎設施的效率和能力升級、與行業Know-How的深度融合,加速數字和物理世界的交融,提升生產和交易效率,并構建敏捷和自適應組織,在不確定的未來中行穩致遠。
“數字化+網絡化”筑基智能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升級,其“數字化+網絡化”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崔麗表示,基礎設施是智能化的根基。當前,最重要的是數字和網絡技術與工業場景及流程的深度融合,而解決碎片化需求和規模化服務的矛盾,將加速商業良性閉環的形成。
“中興通訊的研發已經升級至組裝式數字星云架構,所有ICT能力均被按照組件化、接口標準化進行一致性治理,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能力對內共享和對外開放,提供靈活組合和敏捷定制的數字化產品及方案,契合不同場景需求,在設備層面實現‘網算業’融合,支持‘云邊端’協同。以Uni-Engine為例,1U設備同時支持核心網、基站、算力和智能運維,業務模塊化預裝,小時級開通。”崔麗在演講中特別強調。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興通訊已有應用案例落地服務諸多行業,如在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產線裝備預裝5G和產線應用APP,同時實現數字原生,企業產能年均增加5000臺;在寧波得力集團,結合“AI+3D視覺算法”的27條智能垛倉,可識別數萬種不同型號的SKU紙箱,識別準確率達到100%,掉箱率僅為0.003%,人力資源節約90%,效率和搬運的容積率大大提升。
智能化催生AI新應用落地
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極大激發了產業新動能。GenAI技術最大的優勢是泛化、自主學習、人機交互便捷和創造性。
中興通訊積極探索大小模型結合在行業中的應用,先后在研發提效、自智網絡進階、工業園區、城市治理等多個領域推出大模型應用。研發大模型帶來編碼提效30%;在南京濱江智能制造基地,工業大模型縮短排產時間88%,減少智能質檢人力70%;園區大模型智能識別危險源和危險行為,誤判率降低80%;電信大模型在重大網絡保障(如杭州亞運會)活動中,提升故障定位效率60%,實現16天服務超過五百萬人次“零投訴”。
同時,中興通訊基于自身實踐持續迭代,提煉全流程的大模型工具鏈,降低進入門檻和開發、使用成本,推動大模型在行業的廣泛普及和應用,比如與水利部構建水利大模型;在南京和昆山多地打造“城市生命線”大模型,實現對燃氣、積水、道路隱患等風險的智能識別預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低碳化賦能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低碳發展,正成為世界潮流。崔麗介紹,數據流量的持續增加,XR、直播、數字孿生等新場景的涌現,以及AI的快速發展都對能源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低碳化發展才能創造可持續的未來。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企業運營、供應鏈、ICT數智基座和行業賦能等各個環節均需向低碳化轉型。在通信領域,中興通訊持續打造綠色低碳網絡,推出業界領先的恒效功放、AAU/RRU自動啟停技術、“零碳”站點等綠色基礎設施方案。在算力領域,中興通訊通過預制模塊化設計,結合液冷機柜、彈性制冷、彈性配電、智能管控等技術,保障智算中心全生命周期的能效最優,PUE低至1.1。
中興通訊不僅關注自身相關領域的節能減排,還通過ICT技術的降碳“杠桿效應”,打造了一系列涵蓋綠色發電、智能儲能、智能用電及能源管理的綜合解決方案,積極賦能千行百業節能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