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精品一区-日韩专区一区-亚洲小说欧美激情另类,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app麻豆,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不卡

深度融合 “新”潮澎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五年回眸

產經
TIME
2024-06-04 09:40
光明日報
分享

  本報記者 陸健 常河 蘇雁 顏維琦 曾毅

  如今的“長三角”,無疑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引擎之一,在不足4%的國土面積上,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和超過1/3的進出口總額。

  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新坐標”在經濟地理版圖中更加醒目。2023年長三角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8萬美元,世界級城市群地位進一步提升。

  五年奮進路,共繪“同心圓”。“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長三角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持續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攜手打造強勁活躍的發展增長極,不斷推動“藍圖規劃”變為“現實畫卷”。

  錨定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科創共同體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創造了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眼下團隊正聯合上海的科研院所、企業為未來的聚變堆材料和裝置研發作準備;

  地處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科研團隊聯合華為、新華三等通訊龍頭企業,實現跨2000公里以上距離30微秒時延抖動控制,開通覆蓋35個城市的全球首個確定性骨干網絡;

  搭載地處杭州的之江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極光1000-慧眼”星載智能計算機,衛星進入太空后就能在天上直接進行“云判”、壓縮以及目標識別……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如今的長三角全力打造一體化科技協同創新生態。三省一市圍繞研發投入、人才引育、技術攻關等方面持續發力。2023年,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約占全國1/3,匯集了全國17%的高等院校,以及1/4的“雙一流”高校,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占全國26.4%,形成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約占全國1/3。

  作為國家科技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半數分布于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建成了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二期)超強超短激光10拍瓦(PW)用戶裝置建成啟用,江蘇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首套試驗臺位順利點火,浙江“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加快建設,安徽“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正式列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等。

  《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長11.17%,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速前進。

  G60高速公路沿線,松江、蘇州、嘉興、杭州、湖州、金華和合肥、蕪湖、宣城持續聚集科創要素,加速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從實驗室原始創新,到加速成果轉化、促成“揭榜掛帥”、孵化扶持創業……區域協同,讓創新要素在長三角自由流動,創新活動“產出”形成“幾何效應”。

  波光粼粼,風景如畫,浙江嘉善祥符蕩畔,一個科創綠谷加速成長——未來食品實驗室里,身藏“72變”的柔性中試生產線上,可自動化定制生產乳酸菌;未來健康實驗室里,一個全自動智能中藥篩選平臺,能準確識別中藥成分,讓機器也能為病人問診開方。

  新經濟與好風景比翼齊飛,祥符蕩科創綠谷深度融合創新基因與校地合作,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吸引了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嘉善復旦研究院、祥符實驗室等創新載體落地,“科研之花”已然結出產業“發展之果”。

  產業協同創新,提升區域“向新力”

  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計算衛星“地衛智能應急一號”于2023年8月發射成功。這顆衛星背后,體現出長三角產業的緊密協同——研發團隊主要來自浙江大學,太陽能電池和能源系統來自蘇州,衛星的總裝、總測及火箭發射等相關配套則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完成。

  “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紛紛布局航空產業鏈。在長三角地區創業,我們能迅速與上下游協同創新,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公司創始人兼CEO溫卓明說。

  眼下,跨地域協同合作在長三角已不鮮見。國產大飛機C919總裝所需約10%的零部件、50%的鋁材和50%的復合材料結構件是江蘇“鎮江制造”,浙江的公司提供空氣沖壓渦輪發電機艙門;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長三角直徑4小時車程里可以集齊一輛新能源汽車整車所需的配套零部件。三省一市各揚所長緊密聯動,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

  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具身機器人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長三角突出區域分工與強強協作,迅速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群。長三角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占全國比重達到31.1%,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60%、1/3、1/3,新能源汽車產量約占全國2/5、全球1/4。

  隨著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三省一市均對高附加值先進制造業重倉布局,同時又根據本地稟賦特色對重點產業環節有所側重:

  上海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與新能源汽車行業,尤其在芯片、移動網絡等環節優勢明顯;

  南京著力打造以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已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擁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子三個千億級產業;

  合肥以“芯屏器合”為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跑全國,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語音識別為特色的人工智能等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杭州作為長三角電商和互聯網經濟中心,以云計算與大數據、視頻安防等為特色。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極,也是未來產業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找準發展方向,有利于長三角發揮引領作用,推動未來產業向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方向發展。”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說,通過科技聯合攻關、知識產權合作等方式,長三角產業協同將邁上新臺階。

  “攥指成拳”,在新起點上高水平開放

  生機勃勃的長三角,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熱土,更是改革開放的高地。總面積7000平方公里、覆蓋長三角14個區縣……2021年2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獲批,擘畫出“一核兩帶”的發展藍圖,引領長三角高質量發展。

  從“上海的虹橋”到“長三角的虹橋”,三省一市通力協作,共建開放的“大虹橋”: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加快打造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蘇州打造“北向拓展帶”,嘉興加速構筑“金南翼”,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

  展開地圖就會發現,作為橫貫東西、暢通南北、連接陸海的重要樞紐,長三角是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大樞紐聯通全球,46個開放口岸星羅棋布,開放“家底”相當殷實。

  作為我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決策,上海進口博覽會日益成為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參與國際貿易規則體系治理的重要載體。“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上海虹橋國際進口商品展銷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軍說,截至目前,虹橋品匯平臺累計讓7萬多款展品變商品,在全國開設了21家分中心,2022年平臺交易額近120億元。

  從2013年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開啟“破冰之旅”,到2020年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長三角地區已實現自貿試驗區全覆蓋。堅持先行先試、制度創新,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長三角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

  “作為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制度型開放領跑全國,已推出制度創新成果112項,復制推廣38項,著力推進重點項目108個,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

  近日,常州港錄安洲碼頭,400輛新能源汽車依次裝箱,通過“水水中轉”方式駁載至上海港出海。“不同于以前從上海港裝箱出發需要提前申報、排隊等審批,現在直接在常州港就能審批,貨物一到上海就接轉大船,能節省7天時間,每標箱可節約運費1500元左右,降幅達20%。”承運公司相關負責人程韜說。

  上海港與長三角江海港口的聯動日益頻繁。奇瑞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同樣不用轉關申報,從安徽蕪湖港經由上海洋山港遠渡重洋。

  內暢外聯、通江達海。如今,越來越多人流物流從長江經濟帶匯聚長三角,又從這里聯通“一帶一路”,塑造出開放型生產力。

  (本報記者 陸健 常河 蘇雁 顏維琦 曾毅)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刊載之目的為傳播更多信息,如內容不適請及時通知我們。

相關熱點

  中國船舶七〇二所下屬中船(上海)節能技術有限公司(CMES-Tech)研制的創新型船舶節能裝置 5M 大尺寸風力助推轉子正式發布。該裝置將突破大型船舶節能減排技術“瓶頸”。...
業界
  中國人民銀行定于6月8日發行國家寶藏(啟蒙奠基)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金幣圖案有何尊、太陽神鳥;銀幣圖案有獸面紋銅牌、鼎、璋、爵等組合,還有象牙杯和...
互聯網

相關推薦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