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證環節存漏洞,商家通過不正當渠道辦理異地健康證明(引題)
一鹵味連鎖門店22名員工持假健康證上崗被查(主題)
業內人士表示:從業者不體檢就拿健康證有風險,應對制作和使用假證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副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娜
為了圖方便省事,相關人員通過不正當渠道辦理異地健康證明……四川省西昌市市場監管局日前針對某鹵味品牌旗下在該市食品經營門店22名從業人員持偽造健康證明上崗一事,對相關涉事單位、個人進行立案調查處理。同時,將對辦理假健康證中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等違法犯罪行為,移交公安部門處理。3月20日,《工人日報》記者致電西昌市市場監管局跟進事件進展,相關負責人表示案件仍在調查處理中,暫不對此事接受進一步采訪。
今年2月,西昌市市場監管局在進行日常檢查時發現,某品牌旗下門店內公示的健康證全部為外地辦理,隨后對該市所有該品牌門店進行排查。調查過程中,該品牌總店長魏某承認,為了圖方便省事,便通過不正當渠道,為各門店員工辦理取得從業人員健康證明。同時初步查明,該品牌旗下相關門店在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和《四川省食品小經營店(餐飲服務)備案證》過程中,提供了虛假的從業人員健康證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公共場所服務等五大行業的從業人員,必須辦理健康證。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健康證在發證、使用和監管環節均存在“盲區”:有醫院不體檢直接收錢發證;有餐飲企業默許甚至配合從業者造假;有體檢備案信息未聯網導致監管部門難以核查等。
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鄭雪倩表示,有辦理健康證需求的大多是服務業從業者,這些從業人員健康關系公共衛生安全:“健康證能證明從業人員是否真的健康,能否很好地提供服務,如果從業人員不體檢就能拿到健康證,有造成傳染源傳播的風險。”
“一張小小的健康證,關系著大眾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公共衛生防疫中的重要一環。”四川偉旭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主任杜偉律師表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使用假的健康證,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買賣、使用偽造、變造公文,證件、證明文件的,可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處罰款。但一些商家、勞動者存在僥幸心理,對使用假健康證社會危害性的認識也存在不足,致使“假證”問題屢禁不止。
杜偉表示,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定期進行抽查,對制作和使用假證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另外,還要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確保其遵守相關規定,嚴禁未經過體檢就出具健康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