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過去四年間,醫療賽道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暴漲與暴跌,如今寒冬已經彌漫了兩年多。據醫藥魔方數據統計,2023年醫療健康賽道一級市場融資金額總計830億人民幣,同比下降34.41%;與2021年相比,總額腰斬。 2024怎么投、如何退?行業下跌走勢何時見底?中國市場還能否支撐投資醫療創新的信仰?2024年開局之際,36氪訪談了四位在醫療賽道從業超十年的投資人,以及三位創新藥企創始人,選取其中精華思考,成文《醫療2024展望:現金流為王,誰能拿到「續命藥」?》。 其中,為保證觀點連續性,受訪者的全部觀點在此單獨發布。本篇的講述者王立群博士為星奕昂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成立星奕昂之前,王立群曾任復星凱特創始總裁,用不到3年時間帶領團隊完成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CAR-T產品“奕凱達”的技術落地、注冊臨床和生產。 以下為王立群觀點全文:
2023年,中國經歷了1年多的審批空窗期后,馴鹿生物和合源生物兩款國產CAR-T產品先后上市;TIL,TCR-T、NK和CAR-NK細胞等多類細胞療法也都有管線進入臨床。
這些事件發生背后的明顯趨勢是,細胞治療由單純的自體CAR-T向別的種類蔓延的方向已經形成,這不僅是迫于資金和市場內卷的現實,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經歷程和臨床需求的召喚。
目前,國內已上市的4款自體CAR-T細胞療法定價在100-130萬元不等,可以把它們統稱為“細胞治療1.0時代”的產品。自體應用的高成本決定了無論在模式、運營上怎樣改變,對商業化的影響都有限,能夠持續維持現在的銷售量,慢慢通過逐步降價再吸引一部分患者就是最好的結果。
現有的降本思路,比如國產設備替代、自動化,能夠在小區域內降低價格幅度。這些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比如對細胞培養、包材、設備等方面的新需求,也給產業鏈上下游帶來更多機會。比如此前主流的自體細胞療法對體積沒有特別要求,在制備時一般使用100-200毫升用生物反應袋即可,而通用后的規?;a就會用到反應器,可能只是體積上不如現有的抗體藥反應器那么大,這對上游生產商來說就是再開發一個不同大小的銷售品類。
歸根結底,自體細胞療法的工藝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可以規?;绦蚧漠a品。至少目前為止,把血液樣本放進一個盒子里就有工程化細胞出來的故事還是天方夜譚。
換一種技術路徑,突破異體通用的技術門檻是打開CGT市場的最好解法。目前,國內CGT企業的技術路徑,比如細胞類型選擇,都與國際上比較吻合。單從技術水平上而言,中國和海外企業的差距在半年到2年之間的范圍里,這在創新藥領域,幾乎可以理解為同步狀態。
而且,在一些新靶點、新適應癥的探索上,國內CGT企業的布局并不遜色于海外企業。2023年年底,傳奇生物與諾華簽下有關靶向DLL3 CAR-T治療實體瘤的授權,總交易金額將近11億美元,因為它的開發進度相對領先,而DLL3也是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新興靶點;國際交易上,去年西比曼、傳奇生物和亙喜生物相繼與MNC簽下大額授權合作或被溢價收購,大deal的出現也反映了全球市場對中國創新的認可。
中國企業的另一大優勢還在于能做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在對安全性有把握的前提下,可以盡快獲得人體數據,增加成功率并縮短臨床開發時間。
盡管國內細胞治療在技術上已經具備一定優勢,但客觀現實是現階段資本市場“寒冬”還在持續,CGT領域也不能幸免。能出手的基金很少,出手的要么不投早期,要么不投特別創新,或看到已經有產品上市的幾家企業的商業化表現不如預期就很容易失去信心和興趣,但另一方面,我們相信為數不多且真正創新有價值的管線,一定會被慧眼識珠的投資人看到。
其實,當前市場對CGT產品的理解存在一定誤區,很大程度受制于自體的高成本高價格局限,甚至擔心哪怕未來真的做到了異體通用,最終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和抗體藥、小分子藥等的價格相比不夠有競爭力,而與價格更便宜的成熟產品競爭,高價的矛盾就會更強烈。
這個思路的問題在于,說技術時講通用,但說價格時就又回到了自體CAR-T的概念里。我們嘗試了這么久,要做成通用和規?;a,就是要把CGT產品做到和抗體、ADC等產品同樣數量級的價格,讓它實現臨床可及性,成為安全有效且可支付的治療方式。這時候價格就不再是細胞治療產品的劣勢。
當然,新的技術驗證一定會帶來新的商機,只是現在很難判斷技術突破的時間點。
CGT領域的實質性技術突破終歸是要看臨床數據,在通用的同時還需要很好的療效,而沒有一個天然的細胞可以不經過改造就兼顧這兩點,這也是現在大家正在攻克的難題,比如T細胞就要解決攻擊宿主、排異的問題;NK細胞雖可天然通用,但活性和持久性需進一步加強。
這畢竟是發展相對早期的賽道,到底要改造或完成多少基因編輯才能看到足夠優越的效果,尚不可知。但目前為止,確實有很多通用、針對實體瘤的產品已經申報了IND。我們期盼這個突破的時點能早點到來。實際上,最近FDA已經批準了全球首款TIL療法用于治療黑色素瘤。
在這些愿景尚未實現之前,2024年,CGT賽道面臨的很可能是一場“動態博弈”:一方面,創新技術的確已經實現一部分積累;但想要它繼續走向成熟、拿出更令人信服的數據,就需要更多資金參與,而這恰恰是當前最為欠缺的。在融資、現金流緊缺的挑戰下,很可能原本想要嘗試新技術開發的企業就沒有機會了。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想度過這個階段,BD是一個很好的思路。那么,怎么做?首先,創新不是一個理念,絕大部分BD最好有一些臨床數據,但我不認為一定要中美雙報,臨床質量做得好,即便只有國內數據也完全有可能BD出去。反過來,運營中美多中心的費用和風險都太大了,尤其是在結果不確定的情況下。
說到底,在通用或實體瘤任何一個維度,只要有1到2個成熟的產品即細胞治療2.0版本在臨床上實現突破, CGT的春天就可能比別的賽道更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