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IMT-2030(6G)推進組、中國通信學會和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3全球6G發展大會”在重慶盛大召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專家委主任,無線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陳山枝博士受邀作了《6G三大標志與關鍵技術》的主題演講。陳山枝博士從5G時代的挑戰和問題以及6G愿景和需求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6G三大突破與標志及其核心技術引擎,展望了6G時代“全域覆蓋、場景智聯“的美好未來,并分享了中國信科/無線移動全國重點實驗室在6G愿景與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的系列成果。
陳山枝博士提到6G三大突破與標志為:從陸地覆蓋到全域覆蓋,形成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的星地融合通信標志; 從通信到通信與感知、通信與計算融合,形成通信與感知、計算、智能的跨域融合標志;從蜂窩小區架構到去蜂窩架構,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彈性可定制網絡標志。基于這些突破與標志,6G需要系列核心技術引擎去滿足,具體包括超維度天線技術,新型多址接入技術,通信與感知、計算、智能融合技術,新型編碼技術,無線智能與自治網絡技術,頻譜智能感知與共享技術等等。
陳山枝博士表示,中國信科/無線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自2019年開始一直在從事6G愿景與關鍵技術研究,基于所提出的“全域覆蓋、場景智聯“愿景,從提升覆蓋、提升容量、提升譜效/能效、連接場景、內生安全等多個維度開展系列關鍵技術研究,并采用壓強原則,在一些重點關鍵技術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針對星地融合通信技術,他表示星地融合通信是6G實現全域覆蓋的重要使能技術,將實現任何人和任何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及空間通過地面移動通信或衛星通信按需接入,并在兩者之間無感知的切換與漫游,實現人機物場景智聯及沉浸式交互體驗。中國信科作為較早從事星地融合通信技術研究和驗證的廠家之一,突破5G增強和6G星地融合關鍵技術,在3GPP和ITU牽頭相關國際標準制定,引領星地融合標準發展;發布了業界首個NTN透明轉發高低軌一體化寬帶衛星通信系統,并也在積極開展基站上星的相關技術驗證。
針對去蜂窩趨勢,陳山枝團隊提出以用戶為中心智能接入網架構(UCAN),他表示以該技術具有分布式、服務化等特點,多個接入點可動態按需服務于用戶,可真正實現“以用戶為中心”,同時該技術可充分發揮分布式超大規模天線傳輸技術優勢,有效解決分布式架構下用戶接入和連接管理等難題。中國信科提出以用戶為中心的彈性可定制網絡,并有論文發表在IEEE知名期刊。
針對超維度天線技術,陳山枝博士表示未來6G天線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將帶來天線陣列體積、功耗和成本增加等問題,為此中國信科在業界首創了基于6G智能超表面(RIS)的大規模天線系統,該系統創新性地使用6G智能超表面單元代替傳統相控陣天線,經實際測試使用該系統可成功實現毫米波手持終端的接入,終端單用戶下行數據速率可達5Gbps以上。
針對通信感知融合技術,他表示相對兩個獨立的通信和感知系統,6G通感融合增加了通信和感知的無線資源池,有望進一步提升無線資源的增益。中國信科在基于蜂窩架構的協作感知、定位&感知服務、環境感知輔助通信、大時空尺度資源調度等技術上均有技術布局。
針對蜂窩網絡高精度定位技術,陳山枝博士表示中國信科在蜂窩網絡高精度定位技術上已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基于相關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完成了蜂窩網絡高精度定位技術驗證系統的搭建,并在業界率先開展了載波相位定位技術原型系統驗證,驗證結果顯示基于蜂窩網絡載波相位定位技術的定位精度由分米級轉向厘米級,展現出了未來在6G技術中應用的巨大潛能。
除6G技術研究之外,中國信科還積極參與IMT-2030(6G)推進組的6G關鍵技術驗證,已成功完成了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一體化、無線AI、分布式自治網絡、算力網絡、數據服務共6項技術的測試驗證工作。此外,中國信科已連續4年發布5本6G白皮書,并累計發表了幾十篇學術論文和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等。
面向未來,陳山枝博士表示中國信將繼續深入布局6G技術預研,也將繼續聯合業界積極開展6G愿景與需求的研究、6G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技術驗證,為后續的6G標準化工作做好前期儲備工作。他也期待在業界的共同努力下,開放合作創新,攜手6G全球標準,一起迎接6G時代“全域覆蓋、場景智聯”美好時代的早日到來。